□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方文婷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文明程度以及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走进我市乡间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孔子学堂、文化广场等引人瞩目,“步步是风景、处处皆育人”照进现实。从广袤乡村内生文明动力,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农村节会,唱乡音、奏乡情
看“村晚”、赶大集、猜灯谜……连日来,我市农村处处洋溢着浓浓年味,潍坊“村晚”接连不断。
2月1日晚,诸城市石桥子镇楼子村“村晚”现场人头攒动,好不热闹。丰富多彩的节目,精彩的“乡味”表演,让现场观众情不自禁地高举手机拍照留念。
热闹,是“村晚”要达成的关键词。欢声笑语背后,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浸润其中。以部分春节“村晚”展示点为示范带动,在全市开展春节“村晚”大联欢、全市“村晚”接力云展播等活动。广大人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各类“村晚”节目,展示家乡独具特色的风俗年景;承载乡音、凝聚乡情,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展现新时代新农村的新面貌,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和文明乡风建设。
每逢特殊节会,民间艺人们都会临时组成“草台班子”,用神采飞扬的精神风貌、充满乡土气息的舞台语言,进行独唱、联唱、乐器表演,把文化种子“种”在基层,描绘出乡村振兴的共富图景,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浓浓的乡愁。
尧王山桃花艺术节、山阳梨花节、柳疃丝绸文化节……从田间地头走出的这些蕴含着乡村文化气息的节会,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更多有力的文化动力,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塑形铸魂,红色文化传承性保护
走进寿光市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陈列馆,跟随讲解员的步伐,依次参观风云激荡、起义壮举、东征西进、征战四方、红色芦荡等六个展厅,一件件宝贵的历史遗物、一幅幅艰苦奋斗的画面、一幕幕感人的革命场景,仿佛让人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昌邑市龙池镇北白塔村内,有一座庄严肃穆的烈士祠。祠门口两边楹联为“生有光芒照日月 去留正气耀山河”,走进烈士祠,映入眼帘的是纪念碑正面的“浩气参天”四个大字。整座烈士祠供奉着391位抗日烈士、136位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牺牲的烈士。
潍坊红色资源丰富,每个村都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数月前公布的第三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中,我市7个村入选。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而红色文化又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如何让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既增强了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又更好赋能了乡村振兴。
移风易俗,给文明乡风添底气
“以前村里办红白事,比阔气、讲排场,自从有了红白理事会,规定了红白事的流程、礼金、桌数,要求喜事、丧事一切从简,村里人都很支持。”谈起潍城区望留街道军埠口村的文明新风,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弘扬新风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通过完善村规民约中关于婚丧嫁娶、孝亲敬老等内容,明确告诉居民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具体应该怎样树立文明新风,基层文明乡风培育取得可喜变化。在潜移默化中,每个村都形成了自己的“拿手好戏”。
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鼓励各地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降低农村人情负担。完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推动党员干部带头承诺践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强化正向引导激励,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等有效办法。这些举措让移风易俗“落地生根”,将文明乡风吹满大地,吹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