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至广东、北至内蒙古,寿光跨纬度打造胡萝卜种植基地实现产出不间断,看——

胡萝卜的2900公里“迁徙”路

(2024年03月2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①
  ②
  ③
  图①:寿光市化龙镇,潍坊欣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出口日本的胡萝卜在装车发运。
  图②:寿光市化龙镇,一胡萝卜种植基地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刚种下胡萝卜种子的地块扣拱棚。
  图③:在寿光中隆食品有限公司位于福建的种植基地内,工作人员正在采收胡萝卜。  (资料图片)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付生 文/图
  寿光盛产胡萝卜,一般情况下,一年收两季,第一季1月种,5月、6月收;第二季7月种,11月、12月收。
  3月18日,记者来到寿光的胡萝卜主产区化龙镇采访,寿光中隆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经理裴升吉介绍:“上一周,我们公司向日韩、中东等地共出口了近500吨刚从地里采收的新鲜胡萝卜。”
  “还没到收获期,哪里来的胡萝卜?”记者连忙问道。裴升吉说:“自己种的,我们和镇上很多公司都实现了‘公司在寿光、基地在全国、市场在全球’的发展布局,一年12个月都有收获期,都有出口业务。”
  原来,在主动融入“双循环”,积极推动“潍品出海”的过程中,寿光的胡萝卜成了国际市场的抢手货。但有限的种植面积和一年只有4个月收获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胡萝卜产业的发展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如何打破这些来自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以更大力度开拓国际市场?当地积极探索新的供应模式,推动相关企业在全国布局,跨纬度打造种植基地,打时间差,交替种收,实现胡萝卜产出全年不间断,力促产业发展不断壮大。
    2900公里“迁徙”路,促成全国60%出口量
  虽然在化龙镇的胡萝卜加工车间已停运了3个月,但潍坊欣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兴华却气定神闲。手机里接连传来的新订单消息,是他的底气所在。
  “这几个月的订单,主要由我们在广东和福建的种植基地负责发货,走当地海关出口。”李兴华是寿光跨纬度打造种植基地的先行者之一,已有9个此类基地。
  他介绍,寿光跨纬度打造的种植基地有120多个,最南端的在广东省揭阳市,最北端的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如果以山东为中间点向两端出发,共计2900多公里。
  “1至4月,广东、福建等地种植基地的胡萝卜逐步成熟,进行采收;5至8月,对山东、陕西等地种植基地进行采收;9至11月,轮到河北、内蒙古等地的种植基地;11至12月,又回到山东。”李兴华说,从北纬22°到北纬46°、从亚热带季风气候到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了推动产业发展,他们与时间赛跑,像候鸟迁徙一样,转战南北。
  据了解,寿光种植胡萝卜有200多年历史,但过去单一的市场和传统的种植方式,让胡萝卜产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大,“今年种、明年荒”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此,该市在原有市场基础上,引导、推动相关企业深耕东南亚、中东等国际市场,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把鸡蛋放在了多个篮子里”,让大家从中尝到了甜头。
  “我们公司平均每天的出口量在200多吨,基本上产出多少就销售多少。”李兴华说。
  “国际市场的扩大,也带动了国内市场发展,让价格更加稳定。”化龙镇务本村党支部书记孙永志说,该村500多户、1906人,只有200多人在外务工,剩余的全部在家从事蔬菜产业发展,其中近一半是在胡萝卜产业链上。“从事胡萝卜等蔬菜种植的,每户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
  如今,依托在跨纬度打造的种植基地,寿光40多家胡萝卜加工企业,有近一半具有出口资质,产品销售到20多个国家,占全国胡萝卜出口量的60%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胡萝卜加工出口枢纽。
    15万亩种植面积,实现20亿元年交易额
  3月18日,在中隆食品位于福建厦门的种植基地里,刚刚采收上来的胡萝卜经过清洗、分级、包装、预冷等环节后,通过厦门海关发往泰国。
  “加上边贸,我们一年的出口量在10万吨左右。”裴升吉说。
  一家公司如此,一个镇呢?“内外贸年交易量80万吨,年交易额20亿元。”化龙镇是寿光胡萝卜的主产区和销售集中区,该镇党委书记陈建君说,保质保量稳定供应产品,是扩大市场的关键,通过跨纬度打造种植基地,让他们拥有了“先天”优势。
  通过两个数据的对比,能看出优势所在。第一个数据是“2万亩”,这是化龙镇的胡萝卜种植面积;第二个数据是“15万亩”,这是化龙镇相关企业在全国的胡萝卜种植总面积。
  在突破了时间对种植的限制后,规模上的空间壁垒也被打破了。
  产量只是其一,品质更为关键。“不是找块地撒上种子就能行的,需要根据自然条件选择不同的优良品种,如内蒙古多选‘大红’,本地秋季以‘雷肯德’为主。”孙永志还是一名种子代理商,他说,因地制宜,好品种长出了好品质,受到了市场欢迎。
  记者发现,当地坚持把科技应用作为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着力点。
  在欣欣食品化龙镇种植基地,随着一台播种机的前进,一根细线缓缓从机器中拉出,沿着田垄的方向,按照一定深度,轻松地铺到田地里。这是播种胡萝卜的一个场景。
  “这根线就是‘种子绳’。绳子主要用棉纸等可降解材料构成,在编绳的过程中,编织机会把胡萝卜种子一并‘编’进绳子里,每隔5厘米包一颗。”李兴华介绍,胡萝卜种子个小,无论是人工撒播还是传统机械播种,很容易撒多,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影响了胡萝卜生长。
  “种子丸粒化+编绳”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把种子“编”到绳里,实现了单粒播种,做到了株距等长、长势均匀。一亩地所需种子的编绳成本仅需50元左右,却给整个产业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除了编绳种植,当地还实现高端起垄机、旋耕机、覆膜一体化农机的协同使用,胡萝卜种收作业机械化应用覆盖率达到75%以上;推广使用“沉沙罐+施肥罐”水肥一体化技术,亩均节约肥料20%、增产2000公斤……
  李兴华说,他深刻体会到了科技进步带来的诸多好处,2013年刚种植胡萝卜的时候,一亩地收获3吨左右,现在一亩地收获8吨左右,按当前国际市场价格一吨2000元计算,一亩地收入16000元。
    100万吨年加工能力,70亿级产业规模
  虽然胡萝卜卖“火”了,但寿光却坚持找短板、补短板,延链条、增优势。
  “当前最大的短板是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陈建君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胡萝卜因为富含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被称为蔬菜界的‘小人参’。但在价值上,如果只卖胡萝卜,不搞深加工,就不可能有‘人参’的价值。”
  这也是当地大力实施“胡萝卜产业扩圈强链计划”,着力推进胡萝卜种植、加工、科研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增加高端胡萝卜产品供给的重要原因。
  不断细化多品类“终端”的“打开方式”,寿光大力发展胡萝卜深加工,年增收1亿元以上。
  走进中隆食品的胡萝卜深加工产品展示室,记者看到几个展示柜上,摆满了罐装的“胡萝卜粉”、以胡萝卜为主的“甘草支卜”以及带有胡萝卜汁的饮品等产品。工作人员介绍,这些产品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高、入行门槛高,产出的效益是鲜胡萝卜的十几倍。
  沿着这个方向,化龙镇还牵头组织国内9家知名胡萝卜企业(协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蔬菜协会胡萝卜专业委员会,汇聚全国重点胡萝卜产业协会、种植加工企业、科研院所等力量,在标准化种植、自动化加工、创新化发展等方面求突破,努力打通推动胡萝卜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堵点和难点。
  由此可见,想让胡萝卜实现“人参”的价值,代表了当地着力推动胡萝卜产业由增量增产向提质增效转变的美好愿景,并坚定地走出了一步又一步。未来的路怎么走?目标也已明确,加快推动价值链条向高端农业转型。
  目前,寿光已在化龙镇建设了全国最大的胡萝卜加工园区,园区年加工胡萝卜能力达到100万吨,全产业链产业规模达到70亿元左右,努力实现从一粒种子向百亿产业集群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