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方文婷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潍坊道承齐鲁、襟连海岱,坐拥千年文脉、秉承创新基因,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文化软实力都是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两创”,塑优人文品质,发挥文化资源丰富优势,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正能量,传播潍坊好声音,系统推进美德潍坊、信用潍坊建设,突出抓好农村移风易俗,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文化“两创”,从“新”出发。以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汲取澎湃力量,潍坊进一步挖掘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做好传承发展文章,不断擦亮“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名片。以“两创”为笔,绘就更好潍坊壮美画卷。
如何走好“两创”实践之路?注重市场化运作、年轻化表达、创意化赋能、融合化发展,这是潍坊给出的答案。
给手作风筝系上书法便签和风铃,让祝福语随着风筝“飞”到家人、朋友身边,潍坊风铃风筝文创“刷屏”多个社交平台;将郑板桥形象放在“C位”,背景融入潍坊十笏园博物馆、“渤海之眼”、奎文门等景点,“难得糊涂”文创成为游客“新宠”……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特色产品提升行动,升级4大类、333款文创产品,举办潍坊风物展、策划“潍创馆”,一大批文创产品成功“出圈”。这些带有潍坊元素的文创产品,不仅成为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的新窗口,还为更好潍坊注入了新活力。
八千年煌煌文明,两千载北海名郡。潍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始终具有历久弥新、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以文兴业,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产业是文化“两创”的鲜活载体,产业兴、“两创”活,产业优、“两创”强。今年以来,我市相继制定出台驻潍高校学生免费游景区、来潍游客持高铁票享受景区优惠等系列举措,策划举办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古风游园会、十笏园文化街区“五一”国潮嘉年华等活动,全面纵深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强全域统筹,精准分类施策,策划推出一批特色研学旅游产品,塑优城市文旅品牌IP,持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高质量文旅供给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以文惠民,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我市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实现“一村一年一场戏”、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行政村全覆盖。民间艺人们临时组成“草台班子”,用神采飞扬的精神风貌、充满乡土气息的肢体语言和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把文化种子“种”在基层,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文化动力,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同时,我市坚持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供给,探索公共文化场馆社会化服务,统筹推进市级文化馆、美术馆建设,用文化赋能城市发展。
以文润城,汇聚建设更好潍坊的强大精神力量。一城文明风,满目气象新。如何传播潍坊好声音?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开展美德信用巡演巡讲,组织感动潍坊、最美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宣传选树活动,不断深化美德信用建设;建设“文明实践结婚礼堂”“文明实践古树公园”及行业性文明实践阵地,开展我在文明实践站过佳节、读好书等系列主题活动,让文明实践更接地气;开展文化传承、全民阅读、立德树人、文明风尚系列活动,探索打造“潍有书香”等四个城市文化社区品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精神文明建设特色品牌日益彰显。文明新风起,美德润民心。建机制、抓队伍、抓项目、抓典型、抓宣传,城市文明程度顺势拔节生长。
既传承历史,又映照当下,这是潍坊文化常青的密码,也是未来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