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指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双轮驱动,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发展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因此,全面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城乡融合发展,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有效加快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于以下领域——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加快城乡要素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我国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数据显示,至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但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8.3%,两者相差近18个百分点。长远来看,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人口转城镇市民的空间依然很大。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不仅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融合,更有利于缓解农村两地分居的家庭矛盾、半工半耕的社会矛盾、劳动力缺失的经济矛盾,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一是改革城市化发展模式。首先是发展县城作为重要载体链接城市和乡村,通过提升县城基础设施、拓展城市功能等途径进行;其次是针对小微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提供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以扩大农民工就业规模,提供就业岗位,拉动社会经济增长。
二是完善相关制度。首先是因地制宜地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多方法地提出补偿措施;其次是进一步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各地将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落户办法,完善全国公开统一的户籍管理政务服务平台,提高户籍登记和迁移便利度;再次社会保障制度仍需继续完善,要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保障范围,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最后,还要建立进城落户服务机构,加强服务保障和后续管理,包括居住安置、就业创业、社区融入、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制度,切实解决迁入人口的实际困难。
三是提高社会认同度。政府应着手建立针对农民工群众中的困难群体给予生活补助的相关机制;企业方面应该做好薪酬制度的完善,消除拖欠工资现象;通过建立民工协会的形式,扩展农民工在城市中的交友圈子,使他们更加地了解城市生活,以增强其对社会的融入感。
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
加快城乡要素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广大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由于乡村建设项目投入巨大,假如没有良好的融资支持,社会资本无法长久和持续入乡。所以,创新乡村建设的多元投融资机制,才能破解乡村振兴的融资难题并持续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一是鼓励各级财政支持城乡融合发展,逐步提高地方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并结合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转移支付改革,引导和撬动各方投入,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二是政府要继续加大对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要打造与乡村振兴相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服务举措,要多渠道、全方位地提高融资效率以及融资产品的多样性,设计推动针对农户和企业的个性化融资服务,将金融服务体系从供给以及需求两个方面进行有效衔接。
三是在依法依规和遵守市场化原则前提下,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引导大型商业银行下沉服务重心、加强信贷支持。
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加快城乡要素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要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为补充的多元化乡村经济。
一是建设城乡协同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增强城镇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协同体系建设,促进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培育农产品加工型、商贸物流型、创业电商型园区等多种类型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把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作为城乡要素融合重要载体,打造集聚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探索创新乡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模式,盘活用好乡村资源资产。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三是密切城乡产业利益联结。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吸纳城镇化溢出的返乡劳动力和新农人建设农村,建立有利于城镇与乡村共享发展成果的利益分享机制。积极探索股份合作、租赁、共有产权等模式助推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平稳壮大,形成就业人口与产业劳动力需求相挂钩、产业资本利润率与集体资产增值率相挂钩的利益联结模式。提高政府在利益联结机制中的组织、协调、保障水平,保护农村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作者单位:潍坊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