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尹莉莉
7月8日,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在全球首次成功构建西瓜属超级泛基因组图谱,这也是中国科学家对世界西瓜种质资源创新和利用作出的最大贡献。
对潍坊而言,这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载体结下的丰硕成果。三年前落户潍坊的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是全省唯一一家现代农业领域省实验室,获批建设以来,累计发表论文19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23项,在大田作物、重要瓜果蔬菜种质创新等方面取得一批国际领先科研成果。
新突破、新成果从何而来?近年来,我市在科技体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批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在7月26日召开的山东省科技大会上,我市荣获17项省科学技术奖,其中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完善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实施创新平台矩阵建设行动,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勇争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市锚定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聚焦技术攻关、主体培育、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引育等重点任务,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为更好潍坊注入了澎湃动力。
我市把科技创新作为赢得现在、制胜未来的重要法宝,推进产业科技创新,支持建设科创平台,围绕产业链发展需求,鼓励企业、园区与全国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对接,创建产业联盟、产业研究院、产业创新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实施重大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
全市已建成各类科创平台1928家,其中省级以上814家,研发投入总量达169.13亿元。全国唯一的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科技部“氢进万家”示范工程在山东率先落地;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大功率SOFC产品,创下了热电联产效率全球最高纪录;水动力平台成为全省唯一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的核心组成部分……我市聚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让越来越多的“国之重器”落户潍坊。
同时,我市聚焦“国之大者”,深入推进“科技+农业”深度融合,支持研发了一系列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在设施蔬菜、粮食育种等领域实现突破,使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不断提升,比如,农机产业“链主”企业潍柴雷沃的高性能复式条播机入选2023中国农业农村十大新技术,三木种苗科技成果获2023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提供了有力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三者同轨同向又相互助力。对人才有着强烈磁吸力的潍坊,是一座自带优质教育基因的城市,一直厚植着创新活力之城的特色优势。
我市牢固树立人才优先的发展理念,全方位完善引才聚才政策,拓展育才兴才路径,搭建留才储才平台,优化爱才惜才生态,提升重才用才成效,精心涵养着人才“蓄水池”,让广大英才在潍坊如鱼得水。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产才融合,强化人才引育创新,实施智联百校行动,深挖高校院所创新资源,持续壮大战略人才力量,以高素质人才引领高水平创新。新获批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先后举办山东大学潍坊日、工信部直属高校走进潍坊、国际人才创业大赛等活动190余场次,与7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山东大学潍坊研究院、元宇宙产业研究院落地建设,揭牌成立“工信部直属高校先进技术成果潍坊转化基地”。
作为人才大市,我市锚定教育强市建设目标,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紧紧围绕“9+3+N”产业体系,进一步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结合,实体化推进5个市域产教联合体、27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积极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在推进产教融合上加力突破,激活了现代产业发展“一池春水”。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更高水平的创新驱动让更好潍坊笃行务实,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