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小事”暖人心

——市民政局用一件件“小而美”民政实事托起群众“大幸福”

(2024年12月3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李国栋
  点点滴滴系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
  设立社区慈善基金,建设助老食堂,开通婚姻登记巡回点……近年来,市民政局认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精准满足民生之需,以“绣花功夫”做好民生小事、实事,精心策划实施了一系列接地气、聚人心的“小而美”为民项目,持续提升群众“家门口”的幸福感。
    社区慈善“小基金”解决身边“急难事”
  随着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市慈善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近日,在临朐县城关街道龙泉社区,一个集医疗室、文体活动室、日间照料中心和理发、洗浴于一体的惠民综合体顺利开业,让群众的幸福生活变得触手可及。而这件惠民实事的顺利推进,离不开社区慈善基金的助力。
  正是在这个“小基金”的支持下,临朐县先后启动了“惠民综合体建设”“口袋公园”等公益项目,促进了乡村振兴和社区共建共享,受益群众达2.5万余人。这也是市民政局近年来积极发展社区慈善基金,充分运用“小基金”解决百姓“急难事”的一个生动写照。
  据了解,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早在2022年9月便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社区慈善基金发展的指导意见》,倡导依托慈善组织设立社区慈善基金和微基金,指导各社区通过整合辖区公益资源,设立惠民项目,以“‘慈心一日捐’赞助一点、社会资源链接一点、税收优惠减免一点”的形式,将基金用于本社区民生保障服务及突发事件的处置上,如养老、卫生健康、抚幼服务、妇女保健、心理健康等服务项目,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社区基层治理向纵深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社区基金217只,基金总额达到1187万元,已助力116个社区服务项目,受益居民超过19万人次。坊子区坊城街道社区慈善基金等7家社区慈善基金入选全省“金种子”优秀社区慈善基金,让城乡社区“小基金”作用随处可见、触手可及。
    社区助老“小食堂”托起最美“夕阳红”
  “这个小食堂不只是我们天天吃饭的地方,更是老人们共同的家。周一唱歌,周二做手工,周三读书学国学,聊家常……我们都是这儿的‘乐龄宝贝’。”近日,在奎文区北王社区的乐龄食堂,80岁的刘奶奶开心地说。
  据了解,北王社区属于“城中村”改造社区,老人较多。为解决社区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在奎文区民政局指导下,北王社区大力整合辖区共驻共建资源,借助政府补贴以及辖区企业、单位、个人的爱心奉献,打造了乐龄食堂互助养老项目,以小食堂为阵地,不断拓展服务内容,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自2021年8月份运营以来,共提供5万余人次免费午餐,每天可为社区内高龄、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做到了让老年人舒心、儿女放心。
  一餐热乎饭,温暖一座城。近年来,市民政局紧盯老年人“舌尖事、心头事”,着力解决“一餐热饭”难题,鼓励各县市区根据社区规模,老年人口结构、数量,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现状等,因地制宜推进助老食堂建设,通过单独建设助老食堂、设立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点、设立餐饮企业老年助餐服务点等方式,着力打造惠民助餐潍坊样板,有效解决了老年人尤其是孤寡、高龄、独居、空巢、经济困难老年人就餐难问题,擦亮了“康养有潍 颐养有坊”养老服务品牌。
    婚姻登记“巡回点”提升喜事“甜蜜度”
  琴瑟和鸣,举案齐眉,是很多人对于婚姻的美好向往,对于结婚领证这件人生大事,新人们无不怀揣着满满的期待。
  6月6日,潍坊市首个乡镇婚姻登记巡回点在昌乐县红河镇公共文化和便民服务大厅正式启用。当天上午,王军和未婚妻在位于大厅二楼的婚姻登记巡回点,开心地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鲜红的结婚证。他们告诉记者,以前登记结婚都要去县城,距离太远不方便。现在在家门口的公园就能办理,还有多处景观打卡点,幸福感十足。
  “为优化群众结婚登记服务体验,让登记更具仪式感、新人更具幸福感,我们积极指导当地依托清水河公园,率先在全市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婚姻登记巡回点、户外打卡点和户外颁证基地,实现了群众‘家门口结婚登记’的美好心愿。”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葛英煜介绍说,婚姻登记巡回点的设立,是深化婚俗改革的体现,更是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结婚登记需求和推动移风易俗的有力举措。
  今年以来,市民政局聚焦婚姻登记服务优化,指导奎文、昌乐、坊子等地利用现有文旅、公共服务等资源,积极打造“公园里的婚姻登记处”等特色婚姻登记巡回点,最大限度满足新婚当事人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持续为群众幸福加码。
  “致广大而尽精微。”一件件“小而美”的民生实事,不断提升着这座城市民生福祉建设的成色,绘就了群众幸福生活的底色,一系列精细化为民服务举措也让潍坊人的生活越过越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