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窦浩智
时下在高密,一处处功能齐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串珠成链、集群成势;一场场有声有色的文明实践活动、一次次贴心惠民的志愿服务蓬勃开展;一幅幅不断延展的文明新画卷馨香四溢、沁人心田……近年来,高密市积极探索契合基层实际、贴近群众需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高密模式,为更好潍坊注入高密文明实践力量。
每到放学时间,在高密市民方晓莉的餐馆里,孩子们吃着热乎乎的包子,脸上洋溢着笑容。作为党员雷锋团的一名志愿者,从餐馆开业那天起,她就在店门口挂上了“雷锋益站”的牌子,为周边的学生提供托管等服务。
如今,高密全市已有300余处沿街商铺挂上了“雷锋益站”的牌子,服务群众达10万人次。一处处“雷锋益站”看似不起眼,却传递着城市的人文关怀,让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在这里感受到关心和关爱。
在冯家庄村宝德书院文明实践家庭站,孩子们不仅可以读书,还可以练字、绘画、学习武术,高密“非遗”扑灰年画、高密剪纸、高密茂腔也走进课堂。宝德书院不仅带动了服务乡村儿童的公益力量进一步壮大,还将书院打造成为一处乡村文化的高地,吸引了许多有知识、有文化、有特长的志愿者前来传道授业。
高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瞄准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实施“10个100工程”,与400多个特殊家庭结对,为16000余人送去党的关怀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开展“榜样少年”系列活动,引导青少年在志愿服务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孵化18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吸纳20万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志愿服务更加专业化、人性化、多元化。
“活了大半辈子了,真没想到把自己家的事情处理好了,还能从村里领奖品和奖金!”在胶河社区张家庄村委办公室,前来领取奖品的村民憨厚地笑着说。胶河社区通过“美德超市”积分奖罚制度,推动移风易俗与道德“联姻”、与“礼遇”挂钩,引导村民将移风易俗铭刻在意识中、深化在行动里。
近年来,高密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坚持宣传教育、实践养成、制度约束相结合,党员干部主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辖区村(居)成立红白理事会,柏城镇何家村、姜庄四村红白理事会经验做法入选全省“百佳红白理事会典型案例”。创作移风易俗宣传短视频,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月”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深化移风易俗,乡风民风为之一新。
醴泉街道西关社区西苑小区居民王秀梅有了一个新身份——“德邻客厅”成员。她每周义务到社区值班,积极参与社区协商,开展矛盾调处等志愿服务。
“德邻客厅”是醴泉街道打造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品牌。以“德邻客厅”为平台,居民有问题进“客厅”谈,聘请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榜样力量轮流做客,解决社区居民“微诉求”,引领辖区近两万人共建向上向善良好风尚。
为贴近居民服务,高密市不断充实文明实践网格力量,以网格为活动单元,常态化推行“电动车、小马扎”会议,采用“楼头议事、上门服务、夜间坐诊”等方式,开展上门询单、矛盾调处、关爱服务等有针对性的服务,大大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深入推进,高密市培育了柴沟“平安小院”、夏庄“365乡约驿站”、大牟家“牟邻之家”、姜庄“无讼超市”等一批特色品牌,积极开展公益服务、纠纷调处、帮教帮扶、心理疏导和平安建设,勾画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圆,成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