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社区“平安路”

(2025年03月03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义巡队雨中巡逻。
  △义巡队清理楼道电动车。
  △义巡队在雨中清理背街小巷的雨水井箅。
□本报记者 王鲁萍
爱心档案
为5000余户居民筑起“安全屏障”
  入夜的潍城区曹家巷社区,总能看到一群身着荧光马甲的身影。他们手持电筒,穿梭在楼宇巷道间,目光如炬地排查隐患、化解纠纷——这是“平安义巡”志愿服务队例行巡逻的场景。
  曹家巷社区是潍坊中心城区的典型老旧社区,曾面临流动人口多、治安压力大的困境。2018年,社区以“群防群治、互助守望”为核心理念,组建起一支涵盖网格员、退役军人、党员、楼长的义巡队伍,为5000余户居民筑起“安全屏障”。
  近年来,这支由32名注册志愿者组成的常态化义务巡逻队伍每晚雷打不动地巡逻,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累计清理僵尸车辆40余辆、飞线248条,化解矛盾纠纷百余起,老旧社区焕发出平安和谐的新生机。
暖心故事
故事一:
用手电筒照亮居民回家路

  2024年12月的一个寒夜,义巡队队长黄金玲在巡逻中发现社区19号楼路灯故障,整条巷道漆黑一片。她立即联系物业,得知维修需次日才能处理后,69岁的她迅速召集队员:“咱们先顶上!”于是,队员们分成两列站在巷口,在寒风中轮流值守近3个小时,用手电筒为往来居民照亮道路。
  义巡队的成员均来自本社区,他们熟悉邻里情况,对社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栋建筑都了如指掌,凭借这一优势,在巡逻中能够敏锐地发现任何细微的异常。
  这支兢兢业业的义巡队伍,曾在暴雨中夜查下水道堵塞,也曾在40℃高温下劝阻飞线充电。如今,这支队伍已从最初的5人扩展到32人,他们的荧光马甲成为社区最温暖的“移动灯塔”。
故事二:
从“垃圾纠纷”到“院落调解会”

  在曹家巷社区,义巡队不仅是治安巡逻的“流动哨”,更是社区治理的“润滑剂”。他们以志愿服务为纽带,将矛盾纠纷化解为共建契机。
  2024年10月,7号楼的争吵声打破了社区宁静。李女士因邻居赵先生长期将垃圾堆在自家门口,忍无可忍爆发冲突。义巡队队员闻讯赶来,没有简单劝解,而是搬来板凳组织“院落调解会”。“老赵,您腿脚不便,以后垃圾放门口,我们巡逻时顺手帮您带下楼”“大姨,咱们楼上楼下住着,有事多沟通”……队员们边调和边提出解决方案。次日,他们便安排志愿者协助独居老人打扫卫生,社区还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在解决垃圾堆放问题的同时,推动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引导居民自觉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如今,在曹家巷社区,“平安义巡”已成为常态化工作,居民们的安全感大幅提升,社区内形成了“人人关心安全、家家参与防范”的群防群治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