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莹
通讯员 刘煜 杨炜霞 文/图
春耕时节,走进诸城龙都街道1.6万亩高标准小麦种植基地,记者看到数字技术已然成为农业生产的“好帮手”。
在诸城市后稷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打造的“智慧农田”里,农田监管员对5000余个滴灌喷头进行了一场全面细致的“大体检”,确保返青水能够精准滋润到每一株麦苗的根部。与此同时,该公司还结合田间病害自动监测系统、无人机巡田,开展全场景、无死角的实时监控,以及水肥一体远程灌溉、病害监测等工作。
通过一部手机,工作人员远程就能将田间作物的生长态势、泵房的运行情况、喷灌设施的工作状态等信息尽收眼底。从前需要时时到田间巡查,如今新技术、新装备汇聚在麦田里,数字农业已然覆盖了传统农业模式,为现代农业注入了新活力。
“通过数字化管理,我们能做到墒情预警早、肥水调配准,预计今年节水节肥15%以上、亩均增产可达8%。”谈及数字化管理的成效,后稷农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在石桥子镇,一块数字大屏上正实时更新农田里的作物生长情况,技术人员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及时调整种植,而种粮大户们也可以通过手机“云种地”,实时监测种植,及时接收预警。
这正是当地与中化集团合作建起的“智慧农田”,综合利用GIS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精准气象预报、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控制、农机作业监控等内容融为一体,通过收集农业生产大数据,搭建起“耕种管收销”全链条的数字服务平台,推进农业产业全链条增值。
“以前种地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时不时就得去田里看一看,现在有了这个数字服务平台,特别方便!”石桥子镇种粮大户高兴地说。
近年来,诸城市以数字化赋能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之路。诸城市将持续释放“数字+”潜力,推进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等环节与大数据融合,让越来越多的数字科技融入农业生产,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