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宇琪
爱心档案
公益课堂破解新就业群体子女看护难题
3月16日,“‘益’起剪纸”活动在坊子区凤凰街道崇文社区举行,孩子们在“坊小团”暖心课堂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的悉心指导下,剪出一朵朵窗花,感受传统剪纸文化的魅力。
为提升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融入感与幸福感,切实解决辖区新就业群体在节假日面临的子女看护难、照顾难的问题,共青团坊子区委通过整合青年社会组织、返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等力量,以凤凰街道崇文社区和恒安社区为试点,探索打造“坊小团”暖心课堂志愿服务项目。项目采用“青年社会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的托管服务模式,在节假日期间,将涵盖思想引领、安全教育、课业辅导、非遗体验等多元内容的课堂服务,精准送到社区居民的家门口。截至目前,项目链接青年社会组织8家、吸纳志愿者230人,共开展特色服务活动44场次,服务总时长150小时,服务儿童700余人次。
暖心故事
故事一:
爱心托管丰富儿童假期生活
家住恒安社区的快递员张师傅和妻子平时工作比较忙,无暇照看假期在家的孩子轩轩。每逢寒暑假,轩轩只能自己在家打发时间。一整天下来,孩子不学习,也不出门与同龄人交流互动,除了长时间玩电脑,就是沉溺于手机游戏。张师傅夫妻俩想起孩子独自在家、无人陪伴,心里就像压了块大石头。
去年寒假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师傅听说了“坊小团”暖心课堂的消息,和妻子商量后,决定把孩子送去试一试。“社区的暖心课堂离我们快递点就一个路口,特别近。”张师傅说,每天上班前,自己顺路就能把孩子送去,十分方便。在课堂上,大学生志愿者耐心地为轩轩辅导寒假作业,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难题。课余时间,轩轩还结识了许多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他们一起学习、玩耍,轩轩也变得更加开朗。
故事二:
非遗课程让孩子们爱上传统文化
在暖心课堂上,志愿者张女士曾察觉到一个现象:课间,孩子们讨论的都是动漫人物角色,对传统文化提不起兴趣。这让张女士陷入沉思,她决定借助非遗课程,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
不到一周,暖心课堂非遗课程正式开课。当张女士带着各种扎染工具走进课堂时,孩子们眼中充满了好奇。张女士随即展示了一幅幅精美的扎染成品,绚丽的色彩、独特的纹理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在张女士讲解了扎染的历史和方法后,孩子们立即动手实践起来,有的小心翼翼地折叠布料,有的认真用线捆绑,尝试创造不同的图案。当孩子们将亲手染好的布料展开时,教室里发出阵阵惊叹。原本单调的白布变得五彩斑斓,充满童趣的图案让孩子们成就感满满。从那之后,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制作漆扇、剪窗花、扎制风筝……在后续的课程中,孩子们陆续接触到了更多非遗项目。通过一次次动手制作,孩子们深入了解了每一项非遗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和文化价值,曾经觉得传统文化不够时髦的孩子们,如今彻底转变了认识。
城市温度
以“心”暖“新” 关爱成长
◎孙瑞荣
新就业群体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细胞,是推动城市繁荣发展、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力量。共青团坊子区委探索打造的“坊小团”暖心课堂志愿服务项目,不仅解决了新就业群体子女假期“看护难”问题,也进一步提升了他们在潍坊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家庭小烦恼,社会大民生。帮助解决“看孩难”问题,就是关注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通过聚焦小切口,服务大群体,让社会有爱,让群众有感,这是“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的暖心举措。
潍坊是一座温暖的城市。透过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我们看到了潍坊用细致、务实、温情的方式善待奋斗者、追梦者。我们也欣喜看到,越来越多的人用爱心与善举,共同把潍坊建设得更加美好。
(本栏图片均为资料图片,由共青团坊子区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