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刘晓杰 通讯员 郭雅靖 冷元杰)今年以来,高新区新城街道精准把握基层社会治理深层矛盾,创新探索“项目化推进、专业化支撑、系统化统筹”的“三化”协同路径,在街巷阡陌间凝聚起基层善治合力,为破解社会治理难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城实践”。
项目化推进。以“民生痛点”为靶心,让资源投放“精准滴灌”。近日,恒大社区恒大名都小区80岁的裴军祥(化名)家中水管突然爆裂,他急切拨通物业“助老”管家电话,仅8分钟,维修师傅就带着工具和配件敲响了家门……这是新城街道实施“暖心到家”助老项目的日常缩影。该项目由街道联合辖区社会组织共同发起,将社区工作人员、物业从业人员、专业社工、志愿者等与辖区高龄、独居老人精准匹配,在36个社区组建“助老”志愿者队伍,为符合条件的老人建立档案,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目前,街道已有320余名老人享受定制化服务,志愿者根据服务时长可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兑换由“双报到”单位、爱心企业提供的物品,实现“助人”与“受助”的双向良性循环。“暖心到家”项目的开展,折射出新城街道“精准立项”的治理智慧。街道建立“三张清单”动态管理机制——通过网格员“铁脚板”摸排形成“需求清单”,整合辖区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形成“供给清单”,再经业主大会、居民议事会等投票,社区、街道结合实际确定“项目清单”。这种“自下而上”的需求导向机制,让治理资源如涓涓细流,精准注入民生洼地。
专业化支撑。以“多元协同”为引擎,让服务供给提质增效。近日,在新城街道物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潍坊市住建局物业科原科长郝希来正联合执业律师,就凤凰嘉苑小区地下室漏水责任划分展开第三次调解。2024年,新城街道创新打造了全市首个物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构建起“三位一体”专业调解平台。高新区人民法院驻点调解室配备2名专职调解员,物业纠纷法律援助站整合4名执业律师轮值,街道物业赋能工作室由郝希来等资深专家领衔,36名社区调解员常态化轮岗坐班。新城街道突破“大包大揽”的传统模式,通过引智聚力,将专业力量深度嵌入治理链条。聚焦“一老一小一青”重点群体,街道构建“社区+专业社工+志愿者”联动服务网。为独居老人定制“助餐+助医+助急”套餐,由持证社工设计适老化改造方案;为困境儿童建立“成长档案”,联动心理咨询师开展专业干预;为就业困难群体开发“技能培训+岗位推荐”双轨服务,帮助辖区居民实现高质量就业。
系统化统筹。以“机制创新”为纽带,让治理合力“攥指成拳”。随着外卖骑手群体深度嵌入人们日常生活,针对他们在进入小区配送时可能遇到的不便和由此引发的争议、纠纷,新城街道先行一步,由街道党工委牵头,联合社区、物业服务企业等,通过实地调研、充分论证,在锦城社区北大锦城小区率先试点打造“骑手友好互助小区”。目前,除了新邻里社区的“轻骑兵驿站”、金银巷便民市场的“馨小暖驿站”,新城街道还有越来越多的小区加入“骑手友好互助小区”行列中,让外卖骑手、快递小哥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和实实在在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