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生物:生产高端饲料助力海鱼养殖

(2025年07月29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通生物生产车间 记者 巩建国 摄
  □本报记者 薛静
  早上7点,海南省文昌市冯家湾产业园的东星斑养殖场热闹起来。工作人员将一袋袋“海童牌”鱼饲料倒进投料机,机器一开,鱼群迅速“挤”到水面,溅起清澈水花。同一时间,2600公里之外的三通生物工程(潍坊)有限公司厂区内,数辆装满“海童牌”鱼饲料的货车整装待发。沿着这些车辆的行驶足迹,一袋袋优质饲料将陆续进入沿海不同省份的海鱼养殖场,为石斑鱼、大菱鲆、舌鳎鱼等鲜活海水鱼“游”进千家万户提供可靠饲料支撑。
  水产饲料是水产养殖业的重要保障,是实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石斑鱼等海水鱼养殖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水产饲料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一家从事高端水产饲料生产的企业,三通生物工程(潍坊)有限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来,先后成功研发东星斑驯化养殖料、鳗鱼开口料、鲈鱼育苗料、鳜鱼驯化料系列高端特种水产饲料,市场占有率超过80%,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公司成长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海童牌”饲料入选2024年“山东制造·齐鲁精品”名单。
  做别人做不了的、做别人不敢做的,敢于创新、坚持创新,是企业掌握产品核心竞争力的秘诀。“在引进日本先进饲料技术的基础上,我们对这些产品进行了改良完善,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更加优良,在水产养殖户中立住了口碑。经过综合测算,养殖户用我们的产品比用纯进口产品成本下降了约40%。”公司总经理韩柏升介绍,公司组建了一支26人的研发团队,年均研发费用达1300多万元,依靠自主创新研发,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
  比如困扰水产养殖业多年的鱼苗开口料漂浮率问题。“石斑鱼苗只到水面吃食,如果饲料沉底,鱼苗是不会吃的,既浪费饲料,也会影响水质,不利于石斑鱼正常生长。”韩柏升说,公司研发的石斑鱼苗开口料,在人工不干预的情况下,能在水面漂浮2天左右,漂浮率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坚持质量为本,则是企业2024年实现亩均900万元产值的根基所在。走进生产车间,来自智利、秘鲁、挪威等国家的深海鱼虾原料散发出独特的鲜香味道。从进料、膨化、包装到装卸,都是自动化流水线,这个年产2万吨产品、年产值达3亿元的车间,一共只有9名工作人员。中控室内,各项生产数据实时显示,工作人员可以清晰地看到生产全流程,并根据生产现状随时进行调整。去年,公司实现营收5.4亿元,预计今年将达到6亿元,而公司的占地面积仅有60亩。“我们已经完成了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更高、产品质量更有保障。”韩柏升说。
  同时,公司自建了600平方米的分析检测中心,配备了2000多万元的检测设备,除了进行原材料、产品质检,还能为客户提供鱼病诊断、水质分析等服务。为了确保投入市场的产品品质,公司在福建专门建设了水产养殖研究所,配备了对比实验室。通过在养殖现场做对比实验,观察产品效用,为进一步改善产品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持。
  现在,国内每上市5条舌鳎鱼就有3条是吃着“海童牌”鱼饲料长大的。顺应市场消费需求的新趋势、新变化,今年,公司紧抓国内三文鱼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规划建设三文鱼孵化育苗工厂及专用饲料生产线。目前已完成前期可行性研究,并在河北秦皇岛沿海地区进行养殖试验和评估,取得关键进展。新项目预计四季度开工,明年投产,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不止是三文鱼,车虾等高端水产品也进入了公司下一步发展规划中。公司正在与相关科研机构对接,争取早日突破虾种和饲料关键技术。
  当前,国家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消费者对水产品的需求也从“大不大”转向“好不好”。无论是国家政策导向还是市场消费趋势,都在呼唤水产养殖产业的新变革。“我们将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以产品升级迭代推动企业发展,助力更多深海鱼鲜‘跃’上百姓餐桌。这既是我们的夙愿,也是我们的责任。”韩柏升信心十足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