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征程上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2022年11月05日) 来源:潍坊日报
  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走进鸢都轻骑兵驿站。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许凯 摄
  ◎盖晓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这是伟大建党精神继“七一”重要讲话后再次写入了党的纲领性文件。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具有其深厚的思想根源、科学的理论依据、丰厚的文化滋养和建党的实践基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坚定信仰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根源,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供了真理性的理论依据。伟大建党精神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作为其首要内容,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政治灵魂。新时代新征程上,面对颇具挑战的艰巨任务和目标,要进一步加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意识,筑牢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根基,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一方面,以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重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筑牢思想根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上,我们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与风险。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形势、新变化,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要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思考与认识,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另一方面,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与认同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伟大建党精神吸引力与感染力的重要途径。
坚守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头,其内容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内涵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有力印证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道理。因此,传承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引领的内在需要。第一,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方向。一直以来,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把人民立场和群众路线转化为现实的实践活动,着力解决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力。第二,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继续发挥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凝聚社会思想的重要精神力量,有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一步坚定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从而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向着共同的目标奋进。第三,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继续贯彻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理念,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此基础上,要继续贯彻落实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的理念,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有更多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坚韧意志 推进新时代伟大斗争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鲜明的斗争色彩。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斗争实践的精神结晶。伟大建党精神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革命事业前赴后继、无悔付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进道路上,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这充分彰显出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同样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切入点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发挥斗争精神。当前,为了应对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矛盾风险挑战相互交织的情况,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伟大斗争需要充分发挥斗争精神的强大力量,坚定正确立场,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志气、骨气、底气,不畏艰难,迎难而上,树立坚决斗争的信心,齐心协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其次,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依托,结合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着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面对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的历史特点,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正确斗争方向,深刻领会新时代伟大斗争与过去时代斗争相比在形式与内容、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有针对性地更新斗争的方式与方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起磅礴伟力,并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