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2023年09月16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年来,潍城区城关街道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把实事好事做到百姓的心坎上。图①:芙蓉街社区志愿者为居民车辆免费更换玻璃水。图②:十笏园社区工作人员给居民楼前的电动车充电插座安装挡雨罩。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驰 摄
  ◎林霞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逐步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包括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重大关系等在内的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共同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重大原则和重大关系则为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实践路径,共同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应该怎么干”。
实践路径的领导力量——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载入宪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写入了党章,这充分地彰显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性。
  未来,我们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实践路径的根本方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三个“一以贯之”,第一个就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以贯之;“五个必由之路”,其中一个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未来,我们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道不变、志不改,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实践路径的根本立场——
坚持人民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鲜明地体现在改善人民生活中。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首要立场、观点、方法。
  未来,我们要继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实践路径的根本动力——
坚持改革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我们党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党的二十大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也是改革,进入新时期,必须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适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
  未来,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实践路径的精神状态——
坚持斗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同时还指出,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有各种各样的“拦路虎”“绊脚石”,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
  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九大,我们党强调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则指出,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面对这些重大考验和风险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强调,全党同志要“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未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依靠顽强斗争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
实践路径的工作方法——
坚持系统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加以推进。要坚持系统思维,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总之,实践路径的这六个方面涵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领导力量、道路方向、价值立场、动力源泉、精神状态和工作方法,共同回答了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单位:张店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