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综合

04版:时事

中共中央印发
《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通知指出,制定实施《规划》是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作出的重要部署。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题主线,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强基固本。要坚持把政治训练贯穿干部成长全周期,教育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提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分层级分领域分专题开展履职能力培训,提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要构建完善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发挥好党校(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不断优化教育培训方式方法。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力戒形式主义,勤俭规范办学,努力营造学习之风、朴素之风、清朗之风。
  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规划》中的重要情况和建议,要及时报告党中央。
习近平将出席第三届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网将现场直播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将于10月18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届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网将进行现场直播。
《习近平谈“一带一路”》
多语种版图书首发式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10月16日,《习近平谈“一带一路”》多语种版图书首发式在京举行,阿拉伯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德文、日文版5种新书正式面向海内外出版发行。首发式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外文局主办,外文出版社承办,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驻华使节、专家学者以及翻译出版界代表100多人出席活动。
  与会嘉宾认为,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0年来,在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变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破解全球发展难题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习近平谈“一带一路”》收录了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期间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42篇文稿,详实记录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丰富和发展的过程,生动诠释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理念、丰富内涵、目标路径,为国内外读者更好认识理解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意义、思想渊源和实践价值提供了权威读本。
  首发式上,中外嘉宾代表共同为《习近平谈“一带一路”》多语种版图书揭幕,中方向外方嘉宾赠送了新书。《习近平谈“一带一路”》英、法、俄文版已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评述   金秋十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浓墨重彩、熠熠生辉。
  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中开拓通向真理的道路,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迈步新征程,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中华民族以更加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昂扬奋进。
  (一)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见证无数中华民族历史时刻的北京天安门广场,铭刻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宣告——
  “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第二个结合”甫一提出,迅速在思想理论文化界激荡起强烈共鸣,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已经成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文以载道的深厚智慧,熔铸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关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有着深邃的思考。
  早在从政之初,习近平同志就格外关心县域文化建设,主导修复正定隆兴寺、保护隋碑、组织编写《正定古今》。
  在福建宁德,习近平同志也在思索“文化”这个关键命题。《摆脱贫困》中写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们已经树立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无论是在民族危亡,还是在民族昌盛时期,这种自信心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稳定的成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明,却也曾在近代遭受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劫难。
  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如何继往开来,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清醒勇毅的历史自觉、深沉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刻认识文化对于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的重要作用,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
  先后两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就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召开会议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
  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一系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发展方面的规划和方案,多次主持以文化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到孔庙、敦煌莫高窟、朱熹园、三苏祠、殷墟等100多处历史文化遗产考察,就文物、考古、非遗等作出170余次指示批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党中央召开的会议之密集、作出的决策部署之全面,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之丰富、系统、深刻,在党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深沉的文化自觉,揭示契合融通的内在机理——
  2016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
  习近平总书记用博古通今的论述,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行了中国化的理论阐释。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相互契合,才能有机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力量,让马克思主义具有了更宽广、更深厚的文明底蕴,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中华大地上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强烈的历史自信,指明旧邦新命的历史必然——
  2015年深秋,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现场有人问道,一个不断发展的中国怎样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
  习近平主席的回答宕开一笔,推本溯源:“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
  历史的厚度,决定了战略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历史和传统,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在贯通古今的思考谋划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我们党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勇立时代潮头。
  坚定的文化自主,巩固自信自立的文化主体性——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
  2022年5月27日,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纵论古今,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因为不同,所以独树一帜。
  在文化的轴线上,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融民族性与时代性于一体,融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于一体,在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逐步展开、渐次升华:
  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创造性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铺就民族复兴的文化底色;
  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用“九个坚持”高度概括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鲜明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等重大创新观点,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
  水到渠成,正当其时。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提出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全面指引,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二)
  龟甲兽骨上的一笔一划,铭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考察殷墟遗址。这里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穿越风雨,历尽沧桑。中华大地上,人们书写着一脉相承的文字,诵读着先辈著述的经史子集,传承着生生不息的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习近平总书记自信地说。
  站在思想演进最高处、立足实践奔涌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深刻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这是立足于自身文明的深刻思考——
  成都往北,广汉鸭子河畔。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领略“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文明之美。
  器以藏礼。展厅中的不朽造物,令习近平总书记赞叹“现代人也没有这种想象力、创造力”。
  三星堆,正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璀璨星辰,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实证。
  “看过以后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华文明啊,而且更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总书记说。
  何以中国?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意蕴深刻,引人深思。
  合生万物。“结合”是中华民族一贯提倡的思维方法和政治智慧。
  “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
  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揭示了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
  这是文脉传承发展的创新实践——
  北京中轴线北延、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掩映在青山茂林之中,大气恢弘的建筑群彰显中华文化神韵。
  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指出:“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
  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建设国家版本馆,编纂出版《复兴文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一系列重大举措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文脉的珍视与对未来的远见。
  怀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敬,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
  在山西,来到云冈石窟仔细察看雕塑、壁画,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在广东,登上广济楼察看潮州非遗文化作品,要求“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在甘肃,走进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嘱托大家“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
  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中华文脉开枝散叶生机勃发,升腾盛世图景,激荡复兴气象。
  2017年金秋,党的十九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写入党的根本大法。
  古老文脉绵延不绝,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好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原则方法,为新时代赓续中华文脉、发展中华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这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彰显了我们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
  坚定文化自信体现了我们党对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高度自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体现了我们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战略谋划;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放包容的胸襟格局……
  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鲜明、体系完备、逻辑严密、博大精深,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
  文脉千秋贯,江河万古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现出强大伟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了党的创新理论——
  2023年4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全党展开。
  作为主题教育权威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以专章形式梳理总结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论述,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党员干部的“案头卷”。
  鲜明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理论创新的内在需求,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体现了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主动和担当。
  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鲜明的文化底色和基调:
  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
  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法者,治之端也”的智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文化传统相得益彰;
  习近平强军思想中关于“繁荣发展强军文化”的战略部署,契合“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的理念;
  习近平外交思想为世界提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展现“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的理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之理”,使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充盈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汇于国家治理体系——
  红毯铺道,红旗漫卷。2021年“七一”前夕,党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标志着我国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全面落地。
  礼序乾坤,乐和天地;以国之名铭刻荣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源泉:
  借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崇法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定分止争;
  汲取“和衷共济”“求同存异”等传统智慧,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新型政党制度;
  不断完善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闪耀着“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的自省精神;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国家安全体系,凝结着“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的辩证思考……
  五千多年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让“中国之治”日益彰显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激发精神力量——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融会贯通、生机勃勃,深厚悠久的中华文明展现出强大的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旺盛生命力。
  灿烂文化积蓄自信底气,中国精神挺起民族脊梁。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回望巨轮启航之时: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从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到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指明了“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标定了“往哪里去”的精神航向。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焕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浸润百姓心田——
  6600万人次!这是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中,全国博物馆接待的观众总量。
  在北京,为满足群众高涨的观展需求,今年9月刚刚向公众开放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加倍增加预约名额;在西安,许多年轻人身着传统服饰,流连于大唐不夜城;在山西,云冈石窟前游人如织……人们跟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聆听跨越时空的文明回响。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新时代的中国,“文博热”“文创风”“观影潮”“诗词热”悄然兴起,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愈发丰富,生活方式与精神风貌为之一新。
  (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面对“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如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最新成果:
  “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纵览人类历史,一个文明根本的转型,是文化的转型;一个文明真正的新生,是文化的新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是中华文明的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深入推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
  10月8日晚,钱塘江畔,流光溢彩的“大莲花”汇聚成欢乐的海洋,科技之光与人文之美交相辉映,定格下亚洲体育新的辉煌和荣光。
  “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亚运盛会,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为世界读懂中国打开又一扇窗口。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当国力的强大转化为文明上的兴盛,中华民族必将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秉持开放包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百花齐放才能让世界春色满园。”
  8月22日,南非约翰内斯堡。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习近平主席的一番话直抵人心,启迪未来。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从大国外交中的文化足迹,到世界舞台上的响亮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理念、重大主张,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现代化的新图景。
  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共同挑战提供战略指引、贡献中国智慧、展现大国担当。
  坚持守正创新,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苏州城,一头是古城最高点、始建于南朝梁时的北寺塔,另一头是苏州工业园区高高矗立的新地标“东方之门”,古今同框、新老对望。
  “我慕名而来”。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是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使命任务。
  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放眼今日之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气象一新、格局一新,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生机勃勃,神州大地升腾起“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
  蘸满历史的笔墨,继续新的书写。
  展望未来之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已经创造了人类文明奇迹的中华儿女,必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谱写民族复兴新华章!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刘建军到诸城市巡河并调研
项目建设、安全生产工作   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邵光耀)10月15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建军到诸城市巡查潍河部分河段并调研项目建设、安全生产工作。市政府秘书长张志海参加活动。
  在诸城市墙夼水库,刘建军现场察看水库溢洪闸运行情况,详细了解河道系统治理、管理维护、生态保护情况。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落实河(湖)长制,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修复,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要加强水库日常管护,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发挥好水库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恐龙探索王国项目现场,刘建军现场察看项目规划、工程建设情况,并检查安全生产工作。他强调,要抢抓当前项目建设“黄金期”,持续优化服务保障,积极破解制约因素,确保项目如期高质量建成。要时刻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加强建筑施工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强化人员安全知识培训,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第134届广交会开幕—— 潍坊交易团喜获外贸新商机   10月15日,第134届广交会在广州开幕。我市商务系统抢抓机遇,全力保障更多优势产业、优质产品进入广交会舞台。此次广交会,潍坊交易团携286家企业、441个展位参展,创造了全市参展企业数量、展位数量、参展代表数量、展示展出品类数量四个历史新高。图为山东兆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参展人员向客商介绍新产品。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伟 摄
色彩斑斓秋韵浓   时值深秋,潍坊植物园内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秋景美不胜收,处处能感受到秋日的绚烂多彩,引人流连忘返。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姜斌 摄
今夜千里思故乡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卫红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方文婷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跨越1100公里,缠上一根思乡的弦。分食来自家乡的月饼,畅谈家乡的发展变迁,一次简单的走访互动,勾起张卫红的浓浓思乡情。
  张卫红,1964年出生于烈属家庭。二十世纪90年代末,张卫红毅然放弃法国高校终身教职,投身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多年来,张卫红培养出了多名杰出人才与青年骨干。现为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陕西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陕西省力学学会理事长、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同时也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侨界杰出人物。
  长期以来,张卫红专注于航空航天结构轻量化高性能设计、薄壁构件切削制造工艺优化研究和先进机械设计制造研究,解决了多个航空航天型号研制中的设计和制造难题,被誉为“为航天器减重的科学家”。2021年,张卫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思乡情更长,岁月当如歌
  “虽然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但我对潍坊还是有着很深刻的记忆。记忆中,奎文区丁家村有一棵几百年历史的银杏树。如今回乡时,我也经常会去看看,在那里,我曾感受到自然界中纯粹的快乐。”张卫红说。
  青萝卜、石榴树、葡萄树……故乡院落的布局深深地刻在了张卫红的脑海中。张卫红说:“我还记得村庄有一条小河,河边还有一个放电影的地方,我现在也时常会回想到那些美好的时刻。”
  记录岁月变迁,承载新的期待,潍坊城市变迁日新月异。张卫红说:“最近几年,潍坊发展非常快,城市面貌不断焕新,交通非常便利。”
  游子对家乡变迁的感知,总有一种独特的岁月感。沧海桑田,唯有岁月见证兴衰。“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潍坊就能生产非常有名的计算机,这些充分证明了潍坊的实力,如今这里又涌现了很多新兴的电子企业。这些年,潍坊一直在努力,城市布局不错,占据天时地利,下一步潍坊需要进一步加快步伐,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珍惜人才、勇于创新,再造辉煌。”
  如何进一步发展?张卫红表示,潍坊现在拥有一些城市名片,比如潍坊国际风筝会、潍柴动力等。同时,郑板桥、李清照等历史文化资源也非常吸引人。新时代,潍坊名片怎样打磨得更亮、更耀眼,这需要认真思考和谋划。
  “未来,我希望潍坊可以再打造几个更加鲜亮的名片,用更多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名片展现潍坊,形成更加开放的格局、理念。”张卫红说。
  善弈者谋势,理顺产业脉络
  工业一直是潍坊的立市之基、强市之本。近年来,潍坊持续做好优质企业培育工作,对原来的5个千亿级产业链和10个500亿级产业链优化调整,新增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氢能及新型储能等新赛道产业链,在全市构建起“5+10+N”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体系,形成了雄厚产业基础和竞争实力。
  在访谈过程中,张卫红围绕潍坊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如今,世界范围内,制造业都在向着智能制造、信息赋能方向发展,潍坊要重视升级换代,发展绿色制造、低成本制造、信息化制造、智能化制造。另外,潍坊要形成产业链,把电子信息、能源动力等产业串联起来,串珠成链,形成集成性的科技创新氛围。”
  在了解到潍坊正在布局航空航天产业新赛道、建设航空航天产业园后,张卫红对潍坊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张卫红说:“航空航天是一个高端产业,对制造的质量要求极高。潍坊需要从中端走向高端,比如说,潍柴动力可以把发动机的应用范围扩大,不仅可以用到汽车上、轮船上,也可以用在飞机、无人机上。在做好高端产业布局的同时,也要重视上下左右产业对接,达到互补,形成有机整体。”
  张卫红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乘飞机出行成为常态,航空航天产业未来发展空间会更加广阔。潍坊航空航天产业刚刚步入起始阶段,找好精准定位非常重要。
  “航空航天是一个很庞大的行业,做结构、做材料,还是做机载系统,军用还是民用,这些都要经过深层次论证,才能找到恰当定位。在布局过程中,潍坊可以向兄弟省份学习,借鉴他们的发展经验,并与航空航天高等院校形成联盟,多听听领军人才的思路,做好规划。”张卫红说。
    打造人才奔涌新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很多城市为什么没有发展好,关键是人才问题没有解决好。没有人才,科技实力无法提升,城市很难发展。如果把人才招引过来,问题就会变得相对容易。”张卫红认为,科技实力的形成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潍坊各方面人才工作做得不错,我可以亲身感受到潍坊对人才的关心与爱护,希望未来潍坊能够多走出来,真正寻找到适合城市发展的人才,用更宽松的机制、条件来吸引人才,让更多的青年人才,特别是博士毕业生落户到潍坊,形成一个自立自强的体系化生态群。这可能也是潍坊的发展方向。”张卫红表示。
  在张卫红看来,国家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特别是要把人才培养重心转移到青年科技人才身上。他提出,对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要大胆使用,青年人才创新潜力无穷,不要总盯着他们的局限性,创新没有答案,也不知道应该走到哪,只有在挫折、成功、失败反反复复的过程中,才能完成。
  另外,培养人才要耐得住寂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青年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一个过程,要有定力、信心,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潍坊要在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利用好节会平台,将陌生人变成朋友,再变成合作者,这也需要持之以恒。
  “虽然我远离家乡,但说心里话,我非常关心潍坊的发展,也借这个机会向潍坊致以衷心的祝福,祝父老乡亲身体健康,祝潍坊发展得更快更好。”张卫红说。
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与
农村供水保障工作会议召开   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于哲)10月16日上午,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村供水保障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常委、副市长吕珊珊出席并讲话。
  会议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三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对于粮食稳产、助农增收的重要意义,盯紧任务目标,坚持建管并重,强化服务保障,严守廉洁底线,坚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坚持全域化谋划、项目化管理、工程化推进,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要坚持靶向发力,在规模化供水、规范化管理、智慧化服务、严格化检测上下功夫,让农村群众安心放心用水。要完善推进机制,强化组织领导、资金保障和宣传引导,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切实加强河湖管护,深入开展“清四乱”行动,抓好问题排查整改,全力打造美丽幸福河湖。要敢于担当、真抓实干,确保粮食安全和群众用水双安全、双提升,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作出更大贡献。
  会前,与会人员观摩了寒亭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会上,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和青州市、昌乐县分别作汇报发言。
我市再次调整
工伤保险三项定期待遇   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窦圆娜 通讯员 冯汉中 辛颖)10月16日,记者从市人社部门获悉,近日,市人社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转发<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2023年调整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的通知>的通知》,明确自2023年1月1日起,继续提高我市部分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这是我市自2005年起,连续19年调整工伤保险三项定期待遇标准。
  调整范围。2022年12月31日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中,领取伤残津贴的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经批准领取生活护理费的工伤职工和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工亡职工(含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退休后领取基本养老金期间死亡人员)供养亲属。我市原破产企业致残程度五至六级已办理退出生产岗位手续,并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定期伤残津贴的工伤职工,此次一并参加调整。
  调整标准。伤残津贴:符合条件的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我市原破产企业致残程度五至六级且已办理退出生产岗位手续并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定期伤残津贴的工伤职工,每人每月分别按175元、165元、155元、145、135、125元的标准增加。生活护理费: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的、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的生活护理费每人每月分别为3535元、2828元、2121元。供养亲属抚恤金:配偶每人每月增加61元,其他供养亲属每人每月增加46元,孤寡老人或者孤儿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再增加15元。
乘势而上跑出潍坊数字经济发展“加速度”   ◎刘德永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强市建设工作,2023年全市工作动员大会已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提升潍坊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之举,要在发展数字经济上加力突破。为扎实推进“七个加力突破”,突破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和治理服务数字化,以数字赋能助推实力强品质优生活美的更好潍坊建设,应从以下四方面持续发力。
  一、提升数字政府服务效能
  深化数字政府建设,聚力驱动数字经济发展。今年,山东省将启动数字政府建设“385”行动计划,完善以“平台+大脑+应用”为支撑的数字化体系,实现政府履职核心业务数字化全覆盖。潍坊积极响应山东省数字政府建设,加强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跨部门、跨层级办事业务流程数字化、协同化,推动实现政府决策科学精准、公共服务普惠均衡、社会治理精细智慧、政务运行协同顺畅,全面打造整体高效的数字政府。目前,我市“无证明城市”建设,已分三批发布电子证照证明“用证”事项清单,涉及“免证办”事项11037项。在近期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中国数字政府发展指数报告》中,我市数字政府发展指数得分综合排名位列全国普通城市第9名。建议以此为契机,不断深入学习数字政府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沿理念,对标先进,取长补短,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各级各部门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助推我市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二、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承载着新基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及治理能力与体系数字化等主体功能,是数字经济的主力军,已经成为现代城市重塑发展新优势、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潍坊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水平位列全省第二,是“2022全国数字城市百强”。潍坊坚持对标国内先进城市,聚焦城市交通、物业管理、市容市貌等市民长期关注热点,打造城市运行全景可视化的数字“孪生城市”,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服务各环节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建议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平台公司”数据运维模式,拓宽公共数据应用领域,加快推进数据要素价值化。要聚焦“优政、惠民、兴业、强基”,全力提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交通等领域的智慧化水平,加快完善“城市大脑”,实现“一网统揽、一体协同”,全力攻坚五星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三、持续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
  行业数字化转型是全面释放数字经济能量的关键抓手。潍坊把“数转智改”作为工业提质增效和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变量,全面加快数实深度融合。一项项数字化转型升级新突破、一款款数字化智能化新产品,彰显着我市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快智能化改造的决心与信心,比如鲁丽木业绿色高端家居一体化生产,车间整条生产线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28分钟即可完成一套家具生产。与以往工业转型相比,“数转智改”涉及领域广、企业多,需求潜力大、发展前景广,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供需循环不畅,导致企业“数转智改”痛点、堵点多。建议靠前站台、抢抓开局,坚持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提升需求,要以“市场化要素供需对接”调动企业改造积极性,持续推进“数转智改”。
  四、加速拓展元宇宙应用新场景
  元宇宙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重要前沿领域,对塑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培强产业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今年9月19日,我省多部门联合出台政策支持发展元宇宙,要求深入挖掘政务服务、智慧城市、商业运营、工贸会展、线上办公、游戏娱乐、智慧海洋、智慧农业等元宇宙应用场景,构建“X元宇宙”。元宇宙连接虚拟与现实,承载梦想与未来,潜力和机会超乎想象。为加速我市吸引聚集各类硬件生产、软件开发和内容制作创新型企业,推动元宇宙产业聚链成群、高质量发展,建议围绕市场需求,持续丰富元宇宙场景应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元宇宙创新高地、应用高地、产业高地、生态高地。
  (作者单位:山东环球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建设更好潍坊·金点子”征集活动投稿邮箱:wfrb999@163.com,请注明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文件名请标注:“金点子”征集。
我市新增3家
AEO海关高级认证企业   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伟)近日,记者从潍坊海关获悉,山东大业股份有限公司、豪迈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华东橡胶有限公司正式通过AEO海关高级认证。截至目前,潍坊市海关高级认证企业达到34家,位列济南关区第一。
  AEO是世界海关组织为构建海关与商界伙伴关系而倡导的一项重要制度。AEO高级认证企业是我国海关授予企业的最高信用等级,我国海关通过落实AEO制度和推动AEO国际互认,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为AEO企业提供通关便利等措施,打造外贸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潍坊海关聚焦“专精特新”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企业、大型外贸骨干企业、贸易新业态重点企业,对有意愿申请高级认证的企业进行精准培育定向施策,有效促进了潍坊市更多优质企业拿到高级认证这张“国际通行证”。
奎文区今年将打造16条
“门前五包”责任制示范街   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春晖)10月16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打造文明宜居的生活环境,奎文区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共治共享”原则,计划在年底之前,创建达标16条“门前五包”责任制示范街。
  “门前五包”制度作为城市管理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因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自觉性、现实性和长期性,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奎文区将在全区八个街道分别选取2条城市道路创建为“门前五包”责任制示范街。其中,1条为主次干道示范街,长度不低于1000米,“门前五包”责任单位不少于50个;1条为背街小巷示范街,长度不低于300米,“门前五包”责任单位不少于20个。
  16条示范街道创建完成后,将由街道组建管理团队,形成由街长、城管、园林、环卫、市政、社区、物业和商户为一体的“共治”团体,通过为期半年的督查考核,从16条示范街道中选出“星级示范街”,从550多个责任单位中评选出“星级示范户”并进行授牌。
山东潍坊:盐碱地上长出丰收致富“金果子”   金秋时节,地处渤海之滨的山东省潍坊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家洼街道石桥村,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多辆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穿梭于金色的玉米田间,一次性完成摘穗、剥皮、果穗装车和秸秆还田,秸秆粉碎后的阵阵清香扑面而来,一派丰收的繁忙景象。
  “前些年这里还是没人愿种的撂荒地,今年我通过土地流转种了1000多亩玉米,平均亩产比去年增加约5%。”今年48岁的石桥村种粮大户高瑞霞一边说着,一边向记者展示颗粒饱满的玉米穗。
  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据了解,潍坊市共有滨海盐碱地226万亩,很多盐碱地为重度盐碱区。以前,农民种粮都是靠天吃饭,亩产大多只有四五百斤,不少土地因此撂荒。
  昔日贫瘠的盐碱地如何变成丰收田?潍坊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潍坊市因地制宜开展深沟或暗管排盐、淡水灌溉洗盐等做法,通过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改土,提升土壤肥力,并积极选育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抗盐碱品种。
  “我们综合运用盐碱地工程技术、生物技术、节水浇灌技术等,降低和控制农田地下苦咸水水位,排除土体中过高的盐分,改良盐碱地土壤结构。”大家洼街道农业农村管理中心科员胡云峰说,经过持续改良,辖区2.6万亩耕地今年喜获丰收。
  潍坊昌邑市柳疃镇青阜村离海只有6公里,过去土地盐碱化严重。青阜村联合企业发起成立青阜农业综合体,投资1亿多元,购置大型拖拉机、智能配肥机等农机装备300台(套),实行耕、种、管、收、烘、储、销“一条龙”社会化生产经营服务,有效提升了大规模标准化经营能力。
  “我们探索‘前三年种植苜蓿、四至五年种植棉花、之后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模式,用耐盐碱作物的生长吸收土壤中的盐碱成分。今年的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4万亩,亩均产量比去年增加200斤左右。”青阜村党支部书记、青阜农业综合体副理事长孙广洲说。
  青阜村采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入股”的运营模式,农民每年每亩土地可获得400元的固定收益,年底还可享受股权分红,平时可参与田间管理获得劳动报酬,实现土地租金、经营分红、生产务工三份收入。
  “从‘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我们在种、管、收、储等各环节都打出‘科技牌’。”昌邑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闫文志说,目前昌邑市盐碱地改良面积达到10.2万亩,土壤含盐量从10‰以上降到3‰以下,粮食亩均产量大幅提升。
  除了粮食丰收,盐碱地上还长出其他增收致富“金果子”。在大家洼街道周疃四村,占地600多亩的苹果园已进入盛果期,一个个饱满水嫩的苹果缀满枝头,满园果香扑鼻。
  “经过改良后的弱盐碱土壤长出来的苹果甜度高、口感好,每斤价格比一般苹果能贵1元钱,今年平均亩产达到5000斤,主要销往上海、山东、江苏等地的商超,根本不愁卖!”潍坊景海果蔬种植合作社理事长袁景海说,合作社的年销售收入近千万元,并解决了150多名周边村民的就近就业问题。
  红彤彤的苹果、黄灿灿的桃子、紫莹莹的葡萄……昔日的盐碱荒滩如今蝶变为丰产良田,焕发出勃勃生机。
     (新华社济南10月16日电)
青州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接听
12345热线企业和群众来电公告   为充分发挥市12345热线服务功能,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2023年领导干部接听12345热线工作的通知》要求,每周三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在市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直播间接听12345热线。现将2023年10月18日青州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接听企业和群众来电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接听时间
  10月18日(星期三)上午9:00-11:00
  接听领导
  青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田永全
  受理范围
  受理企业和群众各类非紧急诉求,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咨询、求助、投诉、举报和意见建议等。
  温馨提示
  1.本次接听活动受理方式是接听通过电话渠道反映的企业和群众诉求,不接待来访人员。
  2.不在12345热线受理范围内的来电,由12345热线工作人员按常规程序处理。
  3.因来电较多接听领导未能接听的诉求,由12345热线工作人员详细记录后,按常规程序处理。
  4.接听期间,通过V新派客户端、市广播电视台视频号、潍坊新闻广播微信公众号视频直播。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0月13日
第134届广交会开幕—— 潍坊交易团喜获外贸新商机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伟
  万商云集,百业兴旺。10月15日,第134届广交会在广州开幕,吸引众多海外采购商前来对接洽谈,分享广阔的中国机遇。对此,我市商务系统抢抓机遇,全力保障更多优势产业、优质产品进入广交会舞台。此次广交会,潍坊交易团携286家企业、441个展位参展,创造了全市参展企业数量、展位数量、参展代表数量、展示展出品类数量四个历史新高。
  记者探访广交会发现,开幕首日潍坊外贸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得到了验证。潍坊企业的展位前十分热闹,前来咨询的采购商络绎不绝,对接客户,展示产品,签订意向订单……参展企业通过广交会交到了新伙伴,抓到了新商机,不断升温的合作氛围,深化了友谊,扩大了交易,也为我市外贸发展找到了新引擎。
  新朋友参展,增添外贸新动能
  “第一次在广交会上拥有自己的展位,而且第一天洽谈就收到了几十张世界各地的采购商名片,真是大大超出了我的心理预期。”在青州市建富齿轮有限公司展位前,外贸经理张业青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为了在广交会上有所收获,公司加大科研力度,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得到了全面提升,目前我们的产品已经达到了国际标准,完全适配欧美市场,这次展会为产品布局海外市场提供了方向、打开了大门。”提及此次参展体验,首次参加广交会的张业青表示收获满满。
  在我市商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参展广交会的潍坊企业越来越多,接触国内外市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据市商务局副局长张昭利介绍,此次展会我市共有72家新企业参展,我市商务部门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广交会这一全方位对外开放平台,促进其与潜在合作伙伴、投资者和市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广交会成为新一批优质外贸企业的孵化器。
  “广交会上新参展企业的涌现,折射出潍坊外贸的新动能越来越足,这些新增长点将激发潍坊外贸潜力加快释放。”市商务局四级调研员代修友说。
  客商云集,收获更多合作机遇
  “太热闹了,参展商络绎不绝,仅开展一个多小时,我们就接待了20多位境内外采购商和代理商,这让我们对成交量充满信心。”山东兆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的信心,代表了许多外贸人的心声。
  广交会不仅带给外贸人信心,更向客商释放了最积极的开放信号。据了解,本届广交会重点市场采购商参会积极,欧美采购商预注册人数较上届广交会同期增长8.6%,“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增长11.2%,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增长13.8%;采购团组数量较上届广交会同期增长86.5%。云集的客商,意味着给潍坊带来了更多商机和市场。
  山东悍沃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是中国农业机械装备的龙头企业,企业销售经理李瑞超刚和一批欧美客户进行了贸易洽谈,“这次广交会是我们结识新客户的好机会,作为一场双向互动的开始,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对接,邀请客商到我们公司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公司的产业实力,同时我们也将进一步走出去,争取广阔的市场合作空间。”
  “广交会是世界级别的大型进出口展会,我们已经是广交会的老朋友了,每次参展都是收获满满,结识了很多海内外客户和代理商,也有机会与更多同行企业、优秀的制造品牌交流洽谈,相信本次展会将会有更值得期待的收获!”山东星宇手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佳说。
  抢订单,推动外贸稳定增长
  开幕首日,记者在广交会展会现场注意到,来自全球各地的采购商积极寻觅匹配需求的产品,同时我市参展商也主动出击,各出奇招“抢订单”,为外贸稳定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抓订单、拓市场,本届广交会上,我市广大外贸主体踊跃参展、主动作为,外贸热度稳步提升。
  山东鲲鹏安全防护用品有限公司李同成介绍说,今年公司针对性开发中东和南亚市场,根据前期市场调研,特别选择了大众适用的基本安全防护用品,以此扩大销量,冲刺第四季度外贸销量。正是得益于精准的市场投放,开展第一天就收获了一批意向客户。
  “意向客商的不断增长,反映出广大客商对潍坊制造的旺盛需求,在产品展示、磋商谈判、成交签约过程中,潍坊企业抢抓机遇,为推动外贸稳定增长奠定良好基础。”市商务局外贸科负责人张谦说。
潍坊市第三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拟获奖名单公示   潍坊市第三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经过初评、客观赋分评价、学科组专家评审、总评委会评定等环节,评出100项拟获奖成果,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75项。现将拟获奖成果名单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10月17日至24日。公示期间,凡对公示成果有异议的,请在公示期内以电话、信函、亲访等形式向市社科奖评选办公室提出申诉意见和相关证明,逾期不予受理。
  公示监督电话:0536—8789227
  市评奖办地址:潍坊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308室(潍坊市社科联学会科普部)
               潍坊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
                    2023年10月17日    

  一等奖
  1 课题 《潍坊推进共同富裕研究》
  作者 杜慧心 董俐君 李朋娟  潍坊市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2 文章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制度逻辑与现实选择——基于潍坊“三个模式”的案例观察》
  作者 韩喜艳 刘伟 潍坊学院
  3 著作 《福利一元与城乡融合》
  作者 马光川 潍坊学院
  4 著作 《曹贞吉全集笺注》
  作者 赵红卫 潍坊学院
  5 课题 《乡村振兴战略下山东高校县域办学的现象研究》
  作者 高宏赋 刘洪茹 李涛 潍坊科技学院
  二等奖
  6 课题 《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分析》
  作者 田庆利 周宏伟 潍坊市发改委产业发展促进中心
  7 文章 《海化党旗红 三亮三创新——山东海化集团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作者 孙志 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
  8 著作 《基于中国历史文化情境的本土管理学建构研究》
  作者 马文军 潍坊科技学院
  9 著作 《碳交易市场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刘明 贾秀兰 许晓红 潍坊学院
  10 文章 《养老金融:中国实践、国际经验与发展对策》
  作者 王波 郑联盛 郭安 潍坊学院
  11 著作 《群众路线视域下的基层维稳工作研究》
  作者 冯波 赵文杰 潍坊市商务局 潍坊学院
  12 课题 《“互联网+”时代外语学习信息素养研究》
  作者 尹晓琴 潍坊医学院
  13 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情况的调研》
  作者 张文磊 王国庆 魏佳 潍坊市政府研究室 潍坊市社会科学院
  14 著作 《中共潍坊历史大事记(2001.7—2020.6)》
  作者 潍坊市委党史研究院
  15 著作 《<孟子>英译本比较研究》
  作者 刘单平 潍坊学院
  16 课题 《新时代推动干部担当作为问题研究》
  作者 吴爱军 王增贵 韩高文  潍坊市社科联
  17 著作 《学校发展如何更具活力》
  作者 井光进 潍坊市教育局
  18 文章 《The Influence of Overeducation on Chinese Workers’ Job Satisfaction from China Household TrackingSurvey (2014–2018)》
  作者 马文博 白钟男 綦梦 潍坊数字文创经济研究院
  19 决策咨询 《“小呼应”撬动“大民生”——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县域实践》
  作者 陈学信 马福才 韩佳君  潍坊市委政研室
  20 决策咨询 《路斯股份上市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作者 魏佳 潍坊市社会科学院
  21 决策咨询 《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分析与建议》
  作者 刘永杰 戴真真 孙中贵  潍坊市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22 决策咨询 《潍坊市装备工业新能源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作者 鞠俊海 冷新法 曹晓军  潍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3 课题 《关于做实做细政治监督,为把潍坊发展推向新高度提供坚强保障的调研思考》
  作者 荆毅 刘晓明 刘志圣 潍坊市纪委监委
  24 决策咨询 《诸城市公安局升级完善执法监督中心强化执法全流程全要素监管》
  作者 诸城市公安局执法监督中心
  25 课题 《高校思政课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
  作者 杨秋红 王燕玲 姚化伟  潍坊科技学院
  三等奖
  26 课题 《新时期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策略研究》
  作者 孙杰 刘蕊 尹波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7 文章 《基层党校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
  作者 张葆海 昌邑市委组织部
  28 文章 《探索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有效途径》
  作者 韩高文 李连伟 马承涛  潍坊市委组织部
  29 文章 《The Influ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on the Innovation Path of Cultural Enterpri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作者 刘思婷 周永 王常林 潍坊学院
  30 著作 《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带动国家工业发展的路径探索与案例研究》
  作者 丁莹莹 胡钰 赵俊珠 潍坊科技学院
  31 著作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研究》
  作者 张丽波 潍坊学院
  32 著作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转型与农村自生发展能力培育问题研究》
  作者 徐世江 潍坊科技学院
  33 文章 《创建“医养结合示范省”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作者 胡善菊 武春燕 杨锦茹  潍坊医学院
  34 文章 《海水稻基地建设全力助推盐碱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山东潍坊寒亭区万亩盐碱地改良促生态治理与粮食安全实践经验探究》
  作者 朱恒雪 宋丽莉 寒亭区委党校
  35 文章 《Random matrix-base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enterprises in a distributed environm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作者 徐春波 潍坊学院
  36 文章 《推动编制资源下沉助力基层治理体制创新》
  作者 任钊 王雷 李佳峻 潍坊市委编办
  37 课题 《税收征管改革研究》
  作者 彭新媛 周志红 张立娟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38 文章 《互联网跨境电商助推潍坊外贸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 王芳 明明 潍坊学院
  39 文章 《打好提振消费“组合拳”点燃经济增长“主引擎”》
  作者 魏超 潍城区委党校
  40 文章 《东道国反腐力度对中国OFDI的影响——以非洲35个国家为例》
  作者 闫世玲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41 文章 《潍坊消费市场活跃成因及发展对策建议》
  作者 丁树燕 潍坊市统计服务中心
  42 文章 《融资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路径——基于“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模式》
  作者 禹法鑫 潍坊市再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3 文章 《“互联网+”背景下的甩挂运输企业联盟的伙伴选择研究》
  作者 冯建丽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44 文章 《县域城市更新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 葛秀珍 管遵华 高密市委党校
  45 著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
  作者 张淑珍 潍坊学院
  46 著作 《生态学原理与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作者 岳桂萍 昌邑市委党校
  47 文章 《破解机关党建和业务工作“两张皮”问题》
  作者 展春霖 潍坊市委党校
  48 文章 《提升医院党委领导力的“1345”模式研究》
  作者 王冰 杜振 潍坊市中医院
  49 课题 《“严真细实快”的机关作风构建与实践研究》
  作者 马丽萍 寒亭区委党校
  50 文章 《能动履职加强民事虚假诉讼检察监督》
  作者 贾箫宇 王芳 奎文区人民检察院
  51 著作 《密水家风——高密历代名人家风集萃》
  作者 槐常辉 代金喜 高密市文化和旅游局
  52 课题 《<诗经>地域文化研究》
  作者 杨洁 潍坊学院
  53 著作 《老潍县戏曲》
  作者 齐英华 潍坊日报社
  54 文章 《哲思与诗情——王宁一先生的美学思想与学术风格》
  作者 李明辉 潍坊学院
  55 著作 《寿光金石文化》
  作者 李瑞成 袁庆华 葛怀圣  寿光市文化和旅游局
  56 著作 《冷战时期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研究(1945-1968)》
  作者 崔翠翠 潍坊学院
  57 著作 《诸城史志资料(第三辑)》
  作者 李海涛 诸城市委党史研究中心
  58 著作 《诸城方言》
  作者 胡学松 诸城市规划局
  59 课题 《郑板桥为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作者 王秀红 潍坊市委党校
  60 文章 《汉代易学对理想政治制度的追求及其演进》
  作者 李圣强 潍坊科技学院
  61 文章 《青州衡王府寻踪》
  作者 王娜 青州市博物馆
  62 著作 《学习科学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玉孔 潍坊学院
  63 著作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构建》
  作者 高继勇 潍坊新纪元学校
  64 著作 《追梦》
  作者 钟春梅 诸城市东武小学
  65 文章 《道德认知发展视角下教育惩戒理论基础及实践路径》
  作者 张露丹 潍坊科技学院
  66 课题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医护类职业教育文化创新研究》
  作者 邱建明 徐英 李艳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67 著作 《观光农业与休闲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 孙晓庆 潍坊科技学院
  68 著作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作者 鞠克亮 曲振国 郝月元  潍坊市实验学校
  69 课题 《国家通用盲文同音词分化研究》
  作者 史松竹 潍坊盲童学校
  70 文章 《基于TOPSIS法联合RSR法的预防医学生对岗位胜任力要素认同的综合评价》
  作者 安洪庆 潍坊医学院
  71 文章 《An Evaluation Model for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Interest in Literature Courses Based on Data Analysis and Association Rules in a Small Sample Environment》
  作者 赵亦倩 潍坊学院
  72 文章 《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工具配置偏差及优化——基于“政策工具·要素链”二维框架的文本编码分析》
  作者 王建滨 赵庆松 李娜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73 课题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
  作者 刁传秀 程乐森 朱宏晋  潍坊医学院
  74 课题 《潍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驻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维度研究》
  作者 程乐森 刁传秀 何苗 潍坊医学院
  75 文章 《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逻辑要求与实践路径》
  作者 于芳 徐玉梅 潍坊医学院
  76 文章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
  作者 程翠玉 郑明言 焦峰亮  潍坊工商职业学院
  77 文章 《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潍坊医学院医学伦理学课程为例》
  作者 徐玉梅 潍坊医学院
  78 文章 《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探析》
  作者 马美妮 孙亮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79 文章 《突出五个关键词讲好基层公安民警思政课》
  作者 吕伟 潍坊市人民警察训练基地
  80 文章 《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维度》
  作者 李璐 张敏 潍坊职业学院
  81 课题 《以文化“两创”推进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的研究及思考——以潍坊市为例》
  作者 李之凡 潍坊市委党校
  82 课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数字文旅产业转型重构和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徐艳秋 徐知萌 付一明  潍坊职业学院
  83 决策咨询 《潍坊市发展预制菜产业的优势、瓶颈与对策建议》
  作者 王宇寰 冯如 付海涛 潍坊市政府办公室
  84 决策咨询 《关于强化潍坊职业教育优势助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分析和建议》
  作者 刘磊 李少军 贺绍磊 潍坊市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85 决策咨询 《点燃“数字引擎”  释放澎湃动能——关于我市数字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 李臣波 高志强 吕少甲  潍坊市委政研室
  86 决策咨询 《关于全市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情况及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 郭勋山 马言志 王伟 潍坊市审计局
  87 决策咨询 《全市创新型产品调研分析报告》
  作者 周宏伟 潍坊市发改委产业发展促进中心
  88 决策咨询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我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
  作者 武晓燕 潍坊学院
  89 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塑料污染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 仲浩 冯如 王宇寰 潍坊市政府办公室
  90 决策咨询 《外贸企业“出海”瓶颈与对策建议》
  作者 胡鹏 潍坊市贸促会
  91 决策咨询 《昌邑市预制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 张敏 昌邑市委党校
  92 课题 《潍坊市建设更高能级交通枢纽研究》
  作者 李升 滕文建 李鑫磊 潍坊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93 决策咨询 《昌邑市“青阜模式”的实践与启示》
  作者 姜冬梅 昌邑市委党校
  94 调研报告 《全市氢能产业发展情况调查与研究》
  作者 张强 张秀红 周杨 潍坊市政府研究室
  95 课题 《统一战线助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 钟庆君 潍坊市委统战部
  96 决策咨询 《潍坊市寒亭区批零住餐行业纳统情况调研分析》
  作者 庄宝林 卢世友 王钟杰  寒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97 课题 《探索“党建+合作社+科技”农业发展模式 助力乡村振兴——以坊子区坊安街道为例》
  作者 郑文华 坊子区委党校
  98 决策咨询 《滨海区“1+2+N”税收共治模式》
  作者 孟庆亮 李祥宪 邵洋洋  国家税务总局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
  99 课题 《多维透视把准脉 摸透症结开好方 构建机构编制“360°体检”新机制》
  作者 陈仁栋 谭树业 蔡强 潍坊市委编办
  100 决策咨询 《诸城市疫情期间文旅复苏的研究对策——诸城市按下“加速键”奏响文旅业复工复产“好声音”》
  作者 王志伟 王晓磊 李雨霏  诸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昌邑市实验中学: “一体两翼”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宋玉璐
  为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激励广大教师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身于教育事业,近日,昌邑市实验中学评选校十大功勋教师,向躬耕深耘教坛,为国无私奉献的教师致以崇高敬意。
  近年来,昌邑市实验中学不断健全和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组织的领导与核心作用,逐步构建起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以优化组织架构为体,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为翼,不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一体两翼”扎实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优化组织架构
  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学校把健全现代学校治理体系作为现阶段学校治理的重中之重,系统推进“扁平化”改革,建立“级部与处室联动,职能与项目融合”运行机制,坚持落实“项目化”管理的治理模式,不断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在组织体系上,明确由包级校长对级部整体负责、正副级部主任具体落实,强化一线力量,保证执行力和自主性。由原先的班级老师集中办公改为教研组集体办公,教研组长一岗双责,既是学科领导者,又是教研组行政负责人。此外,学校还优化职能分工,明确办公室、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等处室工作,由原先的管理职能处室,变为面向师生的“服务+管理”处室,减少管理层级,强化服务职能,提升全员育人效力,通过优化组织架构,用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构建制度新样态
  提升管理效率

  学校立足自身实际,更新制度理念,构建起“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新样态,用制度建设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以干事创业为核心,做好干部评价工作。学校重视领导干部的选拔与培养,近几年通过公开竞聘等方式,选拔了一批年轻、有活力、能力突出的年轻教师充实到学校管理干部队伍,搭建起老中青分布均匀的干部梯队,下好学校教育工作先手棋。学校制定《昌邑市实验中学领导干部管理团队及个人评价制度》,立足整个学年,从多个维度对学校干部及团队进行评价,强化对年度重点推进工作和提升幅度的考核,不断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
  二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做好教师评价工作。学校把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作为评价的首要标准,制定《昌邑市实验中学师德师风教师评价标准》《昌邑市实验中学教师绩效考核方案》等,并修订完善《昌邑市实验中学专业技术职务竞聘方案》,分组考核,分档计分,激发教师创业的动力。
  三是大力推进学科教研组制度建设。加强教研组集体教研,完善健全具有实验中学特色的校本教研机制;实行培训引领,制定并落实教师全员分层培训制度,进一步提升教师素质;通过实施“名师工程”“青蓝工程”,激发老教师的工作热情,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老教师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全心帮助青年教师茁壮成长,全体教师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来完成各项工作,从而促进了学校青年教师和新进教师快速成长,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润德润心
  助力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向上向善”教育氛围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科学设计,整体规划,完成教学楼文化升级,建设廉政文化墙,成功创建“潍坊市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品牌示范校”。倾力打造贯穿学校南北的文化长廊,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熏陶教师专业成长。同时,学校还以关怀、理解、服务、成就为宗旨,着力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表扬大会、荣退仪式、文娱比赛、定期体检等对老师关怀备至,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不断凝聚教师队伍合力,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下,昌邑市实验中学将持续以优化组织架构为核心工作,协同推进学校制度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助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
图片   为全力保障企业用工和劳动者就业,帮助企业解决招聘难题,近日,潍城区2023年“百场千企万岗招聘促就业”活动之“谷德锦专场招聘会”举办。本次活动共吸引了科达智能、政德门窗等33家企业参加,发布了近千个招聘岗位,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00余人次。活动现场还设立了政策咨询台,工作人员现场为广大求职者和企业介绍就业、人才、补贴等相关政策。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杰 摄
今夜千里思故乡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卫红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方文婷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跨越1100公里,缠上一根思乡的弦。分食来自家乡的月饼,畅谈家乡的发展变迁,一次简单的走访互动,勾起张卫红的浓浓思乡情。
  张卫红,1964年出生于烈属家庭。二十世纪90年代末,张卫红毅然放弃法国高校终身教职,投身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多年来,张卫红培养出了多名杰出人才与青年骨干。现为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陕西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陕西省力学学会理事长、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同时也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侨界杰出人物。
  长期以来,张卫红专注于航空航天结构轻量化高性能设计、薄壁构件切削制造工艺优化研究和先进机械设计制造研究,解决了多个航空航天型号研制中的设计和制造难题,被誉为“为航天器减重的科学家”。2021年,张卫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思乡情更长,岁月当如歌
  “虽然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但我对潍坊还是有着很深刻的记忆。记忆中,奎文区丁家村有一棵几百年历史的银杏树。如今回乡时,我也经常会去看看,在那里,我曾感受到自然界中纯粹的快乐。”张卫红说。
  青萝卜、石榴树、葡萄树……故乡院落的布局深深地刻在了张卫红的脑海中。张卫红说:“我还记得村庄有一条小河,河边还有一个放电影的地方,我现在也时常会回想到那些美好的时刻。”
  记录岁月变迁,承载新的期待,潍坊城市变迁日新月异。张卫红说:“最近几年,潍坊发展非常快,城市面貌不断焕新,交通非常便利。”
  游子对家乡变迁的感知,总有一种独特的岁月感。沧海桑田,唯有岁月见证兴衰。“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潍坊就能生产非常有名的计算机,这些充分证明了潍坊的实力,如今这里又涌现了很多新兴的电子企业。这些年,潍坊一直在努力,城市布局不错,占据天时地利,下一步潍坊需要进一步加快步伐,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珍惜人才、勇于创新,再造辉煌。”
  如何进一步发展?张卫红表示,潍坊现在拥有一些城市名片,比如潍坊国际风筝会、潍柴动力等。同时,郑板桥、李清照等历史文化资源也非常吸引人。新时代,潍坊名片怎样打磨得更亮、更耀眼,这需要认真思考和谋划。
  “未来,我希望潍坊可以再打造几个更加鲜亮的名片,用更多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名片展现潍坊,形成更加开放的格局、理念。”张卫红说。
  善弈者谋势,理顺产业脉络
  工业一直是潍坊的立市之基、强市之本。近年来,潍坊持续做好优质企业培育工作,对原来的5个千亿级产业链和10个500亿级产业链优化调整,新增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氢能及新型储能等新赛道产业链,在全市构建起“5+10+N”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体系,形成了雄厚产业基础和竞争实力。
  在访谈过程中,张卫红围绕潍坊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如今,世界范围内,制造业都在向着智能制造、信息赋能方向发展,潍坊要重视升级换代,发展绿色制造、低成本制造、信息化制造、智能化制造。另外,潍坊要形成产业链,把电子信息、能源动力等产业串联起来,串珠成链,形成集成性的科技创新氛围。”
  在了解到潍坊正在布局航空航天产业新赛道、建设航空航天产业园后,张卫红对潍坊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张卫红说:“航空航天是一个高端产业,对制造的质量要求极高。潍坊需要从中端走向高端,比如说,潍柴动力可以把发动机的应用范围扩大,不仅可以用到汽车上、轮船上,也可以用在飞机、无人机上。在做好高端产业布局的同时,也要重视上下左右产业对接,达到互补,形成有机整体。”
  张卫红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乘飞机出行成为常态,航空航天产业未来发展空间会更加广阔。潍坊航空航天产业刚刚步入起始阶段,找好精准定位非常重要。
  “航空航天是一个很庞大的行业,做结构、做材料,还是做机载系统,军用还是民用,这些都要经过深层次论证,才能找到恰当定位。在布局过程中,潍坊可以向兄弟省份学习,借鉴他们的发展经验,并与航空航天高等院校形成联盟,多听听领军人才的思路,做好规划。”张卫红说。
    打造人才奔涌新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很多城市为什么没有发展好,关键是人才问题没有解决好。没有人才,科技实力无法提升,城市很难发展。如果把人才招引过来,问题就会变得相对容易。”张卫红认为,科技实力的形成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潍坊各方面人才工作做得不错,我可以亲身感受到潍坊对人才的关心与爱护,希望未来潍坊能够多走出来,真正寻找到适合城市发展的人才,用更宽松的机制、条件来吸引人才,让更多的青年人才,特别是博士毕业生落户到潍坊,形成一个自立自强的体系化生态群。这可能也是潍坊的发展方向。”张卫红表示。
  在张卫红看来,国家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特别是要把人才培养重心转移到青年科技人才身上。他提出,对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要大胆使用,青年人才创新潜力无穷,不要总盯着他们的局限性,创新没有答案,也不知道应该走到哪,只有在挫折、成功、失败反反复复的过程中,才能完成。
  另外,培养人才要耐得住寂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青年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一个过程,要有定力、信心,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潍坊要在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利用好节会平台,将陌生人变成朋友,再变成合作者,这也需要持之以恒。
  “虽然我远离家乡,但说心里话,我非常关心潍坊的发展,也借这个机会向潍坊致以衷心的祝福,祝父老乡亲身体健康,祝潍坊发展得更快更好。”张卫红说。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看点前瞻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高峰论坛的举行备受瞩目。本届论坛有哪些看点?记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
    看点一:习近平主席将同各方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擘画新蓝图
  本届高峰论坛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并为来华出席高峰论坛的嘉宾举行欢迎宴会和双边活动。
  “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我国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也是‘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最隆重的活动。”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在论坛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
  “‘一带一路’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它以亚欧大陆为重点,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不排除、也不针对任何一方。”2017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开幕辞中表示。
  “今年是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中方将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各方参加论坛活动,共同把这条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铺得更宽更远。”2023年7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说。
  到目前为止,来自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已确认与会,包括有关国家领导人、国际组织负责人、部长级官员及工商界、学术机构、民间组织等各界人士。参会嘉宾注册人数已超过4000人。
  马朝旭表示,与会各方都是为合作而来,为支持“一带一路”倡议而来,为推动共同发展而来。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本届高峰论坛将充分展示“一带一路”中国倡议、全球响应、世界共赢的鲜明特点。
  10年来,中国与五大洲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上万亿美元投资;“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共建国家不断深化规则标准等领域合作。
  看点二:论坛活动安排有深意
  除开幕式外,将举办3场高级别论坛,围绕互联互通、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并结合贸易畅通、民心相通、智库交流、廉洁丝路、地方合作、海洋合作等议题平行举办6场专题论坛。论坛期间,还将举行“一带一路”企业家大会。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胡必亮说,在全球化遭遇逆风的背景下,论坛主题聚焦共同发展繁荣,将极大提升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的预期。在不确定、不稳定的世界中,各国迫切需要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团结反对分裂、以合作促进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的意义愈发彰显、前景更加值得期待。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说,3场高级别论坛和6场专题论坛议题涵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以及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等方方面面,各方将以此为平台,深入探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企业家大会是2019年第二届高峰论坛期间的创新之举,为中外企业对接洽谈并签署合作协议搭建了有效平台,展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巨大商机。
    看点三:论坛成果总量有望超越前两届
  本届高峰论坛将发表一份主席声明,梳理总结与会各方达成的共识,明确下阶段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方向及重点领域。论坛还将发布一份多边合作成果文件清单、一份务实合作项目清单,全面梳理汇总3场高级别论坛、6场专题论坛框架内形成的各项成果。企业家大会上,中外企业还将商签一批合作项目。
  马朝旭说,从目前情况看,本届高峰论坛预计达成的成果相当丰富,既有合作文件类、合作倡议类、合作机制类成果,又有项目类、资金类、举措类成果,总量有望超越前两届高峰论坛。
  王文说,第二届高峰论坛达成6大类、283项务实成果。预计本届论坛也将取得大批务实成果,继续助力共建国家破解互联互通瓶颈,带动各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就业。
  “目前,来自共建国家的商品在中国整体进口中占比已经接近一半,一大批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王文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管总规划,论坛各项合作成果将助力中国在开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看点四:谋划“一带一路”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黄金法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的合作理念,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发展目标,同合作伙伴一道,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向着共同发展繁荣的目标不断迈进。”马朝旭说。
  胡必亮表示,各方通过论坛积极开展“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政策对话,将进一步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在他看来,共建“一带一路”将廉洁作为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有利于让资金、项目高效运转,让各项合作更好地落地。
  王文表示,高峰论坛的举办将向世界表明,共建“一带一路”将是一个长周期、跨国界、系统性的世界工程、世纪工程,展现中国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全面成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
  专家表示,在第一个10年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已结出累累硕果。从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共建“一带一路”将会更具创新与活力,更加开放和包容,为中国和世界打开新的机遇之窗、繁荣之窗、幸福之窗。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
同比增长9.9%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记者 戴小河)国家能源局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78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第二产业用电量51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7%;第三产业用电量14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0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
  今年1至9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68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9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3%;第二产业用电量4470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第三产业用电量125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04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5%。
今年全国共有28.4万人
参加法考主观题考试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记者 白阳)记者16日从司法部获悉,2023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主观题考试于15日顺利举行,全国共有28.4万人参考,参考率近97%。
  据悉,2023年法考主观题考试实行计算机化考试,考试内容包括案例分析题、法律文书题、论述题等题型,分值为180分;具体考查科目有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等。2022年客观题考试保留有效成绩人员、2023年客观题考试成绩合格人员可参加考试。
  此次考试中,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共设置312个考区、496个考点、5800余个考场。
俄罗斯对从日本进口海产品
实行临时限制   据新华社莫斯科10月16日电  (记者 赵冰)俄罗斯联邦动植物卫生监督局16日发布声明说,即日起,俄罗斯将对从日本进口鱼类和海产品实行临时限制。
  声明说,作为预防性措施,自2023年10月16日起,俄罗斯联邦动植物卫生监督局将对从日本进口鱼类和海产品实行临时限制措施。
  声明强调,在获知能够确认水产品安全性的“必要详细信息”并经俄罗斯联邦动植物卫生监督局专家分析判断符合欧亚经济联盟的相关要求之前,俄方将执行上述限制。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评述   金秋十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浓墨重彩、熠熠生辉。
  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中开拓通向真理的道路,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迈步新征程,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中华民族以更加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昂扬奋进。
  (一)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见证无数中华民族历史时刻的北京天安门广场,铭刻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宣告——
  “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第二个结合”甫一提出,迅速在思想理论文化界激荡起强烈共鸣,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已经成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文以载道的深厚智慧,熔铸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关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有着深邃的思考。
  早在从政之初,习近平同志就格外关心县域文化建设,主导修复正定隆兴寺、保护隋碑、组织编写《正定古今》。
  在福建宁德,习近平同志也在思索“文化”这个关键命题。《摆脱贫困》中写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们已经树立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无论是在民族危亡,还是在民族昌盛时期,这种自信心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稳定的成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明,却也曾在近代遭受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劫难。
  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如何继往开来,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清醒勇毅的历史自觉、深沉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刻认识文化对于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的重要作用,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
  先后两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就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召开会议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
  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一系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发展方面的规划和方案,多次主持以文化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到孔庙、敦煌莫高窟、朱熹园、三苏祠、殷墟等100多处历史文化遗产考察,就文物、考古、非遗等作出170余次指示批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党中央召开的会议之密集、作出的决策部署之全面,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之丰富、系统、深刻,在党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深沉的文化自觉,揭示契合融通的内在机理——
  2016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
  习近平总书记用博古通今的论述,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行了中国化的理论阐释。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相互契合,才能有机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力量,让马克思主义具有了更宽广、更深厚的文明底蕴,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中华大地上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强烈的历史自信,指明旧邦新命的历史必然——
  2015年深秋,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现场有人问道,一个不断发展的中国怎样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
  习近平主席的回答宕开一笔,推本溯源:“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
  历史的厚度,决定了战略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历史和传统,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在贯通古今的思考谋划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我们党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勇立时代潮头。
  坚定的文化自主,巩固自信自立的文化主体性——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
  2022年5月27日,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纵论古今,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因为不同,所以独树一帜。
  在文化的轴线上,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融民族性与时代性于一体,融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于一体,在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逐步展开、渐次升华:
  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创造性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铺就民族复兴的文化底色;
  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用“九个坚持”高度概括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鲜明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等重大创新观点,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
  水到渠成,正当其时。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提出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全面指引,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二)
  龟甲兽骨上的一笔一划,铭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考察殷墟遗址。这里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穿越风雨,历尽沧桑。中华大地上,人们书写着一脉相承的文字,诵读着先辈著述的经史子集,传承着生生不息的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习近平总书记自信地说。
  站在思想演进最高处、立足实践奔涌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深刻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这是立足于自身文明的深刻思考——
  成都往北,广汉鸭子河畔。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领略“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文明之美。
  器以藏礼。展厅中的不朽造物,令习近平总书记赞叹“现代人也没有这种想象力、创造力”。
  三星堆,正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璀璨星辰,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实证。
  “看过以后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华文明啊,而且更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总书记说。
  何以中国?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意蕴深刻,引人深思。
  合生万物。“结合”是中华民族一贯提倡的思维方法和政治智慧。
  “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
  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揭示了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
  这是文脉传承发展的创新实践——
  北京中轴线北延、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掩映在青山茂林之中,大气恢弘的建筑群彰显中华文化神韵。
  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指出:“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
  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建设国家版本馆,编纂出版《复兴文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一系列重大举措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文脉的珍视与对未来的远见。
  怀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敬,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
  在山西,来到云冈石窟仔细察看雕塑、壁画,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在广东,登上广济楼察看潮州非遗文化作品,要求“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在甘肃,走进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嘱托大家“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
  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中华文脉开枝散叶生机勃发,升腾盛世图景,激荡复兴气象。
  2017年金秋,党的十九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写入党的根本大法。
  古老文脉绵延不绝,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好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原则方法,为新时代赓续中华文脉、发展中华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这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彰显了我们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
  坚定文化自信体现了我们党对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高度自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体现了我们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战略谋划;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放包容的胸襟格局……
  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鲜明、体系完备、逻辑严密、博大精深,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
  文脉千秋贯,江河万古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现出强大伟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了党的创新理论——
  2023年4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全党展开。
  作为主题教育权威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以专章形式梳理总结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论述,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党员干部的“案头卷”。
  鲜明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理论创新的内在需求,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体现了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主动和担当。
  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鲜明的文化底色和基调:
  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
  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法者,治之端也”的智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文化传统相得益彰;
  习近平强军思想中关于“繁荣发展强军文化”的战略部署,契合“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的理念;
  习近平外交思想为世界提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展现“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的理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之理”,使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充盈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汇于国家治理体系——
  红毯铺道,红旗漫卷。2021年“七一”前夕,党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标志着我国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全面落地。
  礼序乾坤,乐和天地;以国之名铭刻荣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源泉:
  借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崇法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定分止争;
  汲取“和衷共济”“求同存异”等传统智慧,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新型政党制度;
  不断完善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闪耀着“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的自省精神;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国家安全体系,凝结着“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的辩证思考……
  五千多年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让“中国之治”日益彰显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激发精神力量——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融会贯通、生机勃勃,深厚悠久的中华文明展现出强大的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旺盛生命力。
  灿烂文化积蓄自信底气,中国精神挺起民族脊梁。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回望巨轮启航之时: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从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到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指明了“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标定了“往哪里去”的精神航向。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焕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浸润百姓心田——
  6600万人次!这是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中,全国博物馆接待的观众总量。
  在北京,为满足群众高涨的观展需求,今年9月刚刚向公众开放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加倍增加预约名额;在西安,许多年轻人身着传统服饰,流连于大唐不夜城;在山西,云冈石窟前游人如织……人们跟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聆听跨越时空的文明回响。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新时代的中国,“文博热”“文创风”“观影潮”“诗词热”悄然兴起,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愈发丰富,生活方式与精神风貌为之一新。
  (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面对“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如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最新成果:
  “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纵览人类历史,一个文明根本的转型,是文化的转型;一个文明真正的新生,是文化的新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是中华文明的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深入推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
  10月8日晚,钱塘江畔,流光溢彩的“大莲花”汇聚成欢乐的海洋,科技之光与人文之美交相辉映,定格下亚洲体育新的辉煌和荣光。
  “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亚运盛会,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为世界读懂中国打开又一扇窗口。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当国力的强大转化为文明上的兴盛,中华民族必将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秉持开放包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百花齐放才能让世界春色满园。”
  8月22日,南非约翰内斯堡。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习近平主席的一番话直抵人心,启迪未来。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从大国外交中的文化足迹,到世界舞台上的响亮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理念、重大主张,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现代化的新图景。
  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共同挑战提供战略指引、贡献中国智慧、展现大国担当。
  坚持守正创新,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苏州城,一头是古城最高点、始建于南朝梁时的北寺塔,另一头是苏州工业园区高高矗立的新地标“东方之门”,古今同框、新老对望。
  “我慕名而来”。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是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使命任务。
  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放眼今日之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气象一新、格局一新,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生机勃勃,神州大地升腾起“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
  蘸满历史的笔墨,继续新的书写。
  展望未来之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已经创造了人类文明奇迹的中华儿女,必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谱写民族复兴新华章!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