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希明
通讯员 曹潇予 张迪 文/图
道口社区10个村庄的80岁以上老人,从11月21日开始在社区“福寿苑”的“幸福大食堂”实现了集中就餐。寒冬时节,从寿光市营里镇传出的这条喜讯让人感到浓浓暖意,这一举措不仅为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加码,更让尊老爱老这一传统美德焕发崭新光彩,推动营里镇擦亮乡村文化振兴“金招牌”,使建设“滨海新城、品质营里”的探索和实践达到了一个新高潮。
“我们村80岁以上老人共15人,除了身体不便的,绝大部分都来这里吃饭。食堂提供午餐和晚餐,老人们一餐只需花1元钱,其他费用由村里补贴。”东道口村党支部书记孙华德告诉记者,“幸福大食堂”是“福寿苑”的组成部分,后者除了食堂,还包括文化活动场所和健身器材,下一步将增设住宿功能。
对于“幸福食堂”,西黑冢子前村党支部书记孙子岗深有体会:“去年以来,镇上提出了‘全域康养’,出台优惠政策,我们顺势而为,争当示范村,给老年人办了一件好事。今年下半年,全镇又有一批村庄跟进,建起‘幸福食堂’,从上到下,尊老爱老氛围越来越浓厚了。”
营里镇不仅聚焦老年人,还着眼于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文化振兴更具普惠性。他们成功举办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以“文化惠民”为宗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涵盖拔河、乒乓球、羽毛球、象棋、书画摄影、综艺表演等项目,为父老乡亲提供了一个锻炼自我、展示风采、艺术交流的舞台,全方位展现文化发展新成果。
记者了解到,道口社区是寿光单体面积最大的农村社区,由10个村庄组成,人口众多。营里镇依托社区,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千人志愿服务队,开展送戏下乡、书画下乡、电影下乡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并在文明实践中心建成“乡村记忆馆”,把每个村庄的悠久历史,通过老物件、老图片等呈现出来,让人们看清来路、记住乡愁。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在发动条件成熟的村庄建设乡村记忆馆、编纂村庄志的同时,营里镇瞄准重点村庄,开展乡村文化溯源寻根行动,达到以文化人、浸润民风的目的,最有影响力的,当属他们在益隆道口村启动的古村镇保护性开发规划与振兴行动计划项目。
谈及此事,益隆道口村党支部书记孙成义无比自豪,如数家珍:“我们村以前诞生了以治农经商而出名的几大商号,商业文化源远流长,有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子、老院墙,建筑文化可圈可点。作为原道口公社党委驻地,我们村一度是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果能深度挖掘和包装,对村庄乃至全镇的文化振兴都是利好!”
据了解,益隆道口村古村镇保护性开发规划与振兴行动计划启动以来,社会反响强烈,营里镇乘势而上,整合资源,汇聚力量,力求精准修复古村镇历史文化和地方记忆,打造一个“既看得见乡愁又充满活力”的益隆道口古村,让优秀历史文化成为丰富群众生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