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梅 文/图
老面发酵,人工反复揉和,大锅发蒸而成,昌邑老面大饽饽起层劲道、麦香味浓,是昌邑当地人们生活和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礼品和美食。1月15日,在“好品山东——潍坊市特色产品提升新品展”上,地理标志产品昌邑老面大饽饽受到很多人的青睐。
如此受宠的昌邑老面大饽饽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日前,记者来到昌邑乐春老面大饽饽有限公司看到,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制作饽饽,和面、压饼、揉制、醒发、蒸制,道道工序有条不紊。
经过55分钟蒸制,一个个麦香味浓郁、白嫩圆润的大饽饽就出炉了,热气散尽,再用食用色素点上胭脂红,瞬间,象征“日子红红火火”的大饽饽便让人馋涎欲滴。
“大饽饽用老面发面、古法醒面,麦香味浓、口感松软,用手一撕,片片筋道,足足有60多层。如今,我们的大饽饽已走向全国,北京、天津、河南等地都有我们的经销商。”生产经理李凤泉介绍,临近春节,他们一天至少和面1万公斤,生产的大饽饽供不应求。
昌邑老面大饽饽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据昌邑市面食协会副会长张元芳介绍,昌邑老面大饽饽有着悠久的历史。清朝中后期,昌邑北部地区出现专门经营婚丧嫁娶面食的饽饽铺子,尤以孙氏乐春饽饽铺子最为出名。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怀念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的老面大饽饽。1976年,当时的昌邑县政府招待所(昌邑宾馆前身)抓住这一商机,增设传统面食制作项目,聘请孙氏面食制作传人传授传统面食制作技艺。1995年,招待所体制改革后,注册老字号商标“乐春”。李凤泉自1999年起跟随孙氏面食制作传人学习传统面食技艺,是第四代传承人。
“乐春”牌老面大饽饽深受人们喜爱,喜饽饽、面鱼、寿桃等品种也销往全国各地。2021年11月,乐春传统面食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在各级非遗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公司建立集技艺传习、文化传播、历史展示于一体的乐春传统面食制作技艺传习所,许多年轻人加入了传承队伍,传统面食制作技艺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