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遵华
阅读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清廉文化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宝贵资源。当前,正值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之际,重温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子的廉政观,对于强化纪律意识、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增强抵腐定力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廉为政本,清廉如水。春秋时期的齐国,国家富裕,齐国上下盛行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晏子看到,奢侈腐败是齐国政治的主要问题,已经严重危及齐国的命运。他指出:“廉者,政之本也,民之惠也;贪者,政之腐也,民之贼也。”廉洁清正是为政的根本,为政者只有施行廉政,才能实现政权的长治久安。景公问晏子曰:“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对曰:“其行水也。”晏子认为,官员廉洁执政、廉洁如水,政权才能稳固持久。
《晋书》曰:“夫廉耻之于政,犹树艺之有丰壤,良岁之有膏泽,其生物必油然茂矣。”廉洁对于政治的重要性,和土壤雨露对于生物的重要性一样。南北朝时期,梁朝有个太守叫鱼弘,人送外号“四尽太守”,即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民庶尽。鱼弘虽为大贪官不但没被法办,反而连连升官,最终,梁朝迅速衰败灭亡是必然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廉洁则政兴,腐败则政息。我们党要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就必须坚持廉洁自律,守住为政之本,就必须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崇尚节俭,以上率下。《史记·管晏列传》记载晏子“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晏子虽身居高位,却过着清贫的生活。穿的是“缁布之衣,糜鹿之裘”“十升之布”;吃的是“脱粟之食、炙三弋、五卵、苔菜”;家人“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晏子节俭力行,是为了以上率下,给百官树立清廉的榜样。晏子认为为政者追求奢华,就是“与民为仇”。晏子崇尚节俭持廉守正,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明代嘉靖年间《青州府志》记载:齐地汉以后尚俭、倡廉,与晏子的移俗不无关系。
俭能养廉,奢侈必然导致贪污腐败。清代觉罗·乌尔通阿在《居官日省录》中指出,为官者如若“金樽玉,器必精工;细葛轻裘,服必华丽。”纵观落马的贪官,大多因抵挡不住奢华生活的诱惑而走上贪腐之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习借鉴晏子崇尚节俭不慕奢华的品格,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相关制度规定,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带动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民风。
布帛有幅,心有戒尺。有一次,齐景公要把平阴和棠邑两座城邑赏赐给晏子。这两座城土地肥沃,地处交通要道,两座城中集市就有11处,从事货物贩卖做生意的达270多家。晏子却谢绝了。大夫子尾曰:“富,人之所欲也,何独弗欲?”晏子曰:“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慢,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吾不敢贪多,所谓幅也。”晏子主张,人在追求财富时,应该如布帛的幅度一样,把自身的欲望和行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并通过加强道德修养来做到这一点。晏子提出“布帛有幅”论是希望贵族们能遏制自己的贪欲,以义制利。
晏子“布帛有幅”论警醒我们,为官者要知道行为的“幅度”在哪里,行为有底线,才能守住廉洁和清白。现实中,很多党员干部出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纪法意识淡漠、缺乏对纪法的敬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敬畏之心,就什么乱七八糟的事都干得出来。有的人干了那么多骇人听闻的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知敬畏!”心中有敬畏有戒尺才能行有所戒行有所止。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在党纪学习教育中要逐条逐句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
(作者单位:中共高密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