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名特优新农产品走出“深闺”

(2024年05月28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姜农正收获大姜。(资料图片)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玉芳
  通讯员 宋晓东 韩 硕

  馥郁多汁的石埠子樱桃、绵软香甜的柘山蜜薯、饱满圆润的辉渠小米……作为近年来安丘市重点培育的名特优新农产品,这些耳熟能详、蕴含丰富地域文化的土特产正走出“深闺”,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
  安丘作为全国首个“良好农业规范整建制推进试点”市,目前已有7种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价值突破216亿元,名特优新农产品种植户亩均收益3万至5万元。
  合理布局
  特色农产品焕发新活力

  一方水土,一方地产。安丘立足本地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坚持“地域全覆盖、品种特色化”原则,实施“一镇一品”规划。
  “我们规划建设特色杂粮、优质瓜菜等五个特色产业隆起带,绘制全市优质农产品地图,开展‘一镇(村)一品’提升行动,引导山区乡镇大力发展小米、蜜薯等,平原镇街重点发展大姜大葱等特色农产品。”安丘市农业农村局分管负责人韩国成说,目前,该市有40余种特色农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种植面积达30万亩。
  安丘市按照“培育一批、储备一批、认证一批”的思路,构建起“绿色有机农产品——特质农产品、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三级培育梯队,每年重点推介10个产品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绿色生态
  擦亮安全优质“金字招牌”

  安丘市被誉为“中国蔬菜出口第一县”,年出口农产品49万多吨,交货值近40亿元。从田间地头直“飞”国外,安丘这些农产品何以“出海”?
  安全优质是农产品的金字招牌。安丘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创新建立生态标准、智慧监管、循环农业发展机制,全面提升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水平。
  “从安丘出去的每种农产品,都可通过智慧平台进行溯源管理,信息可查询,源头可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坤清说,近年来,安丘市从“抓产品”转换为“抓主体”,通过追根溯源,督促经营主体提升农产品质量。探索出“从土壤到餐桌”全链条数字化社会共治新路径。制定实施涵盖基地管理、包装运输、生产加工等269项农业生产标准,并参与制定了全国首个生态原产地产品评定团体标准,将“安丘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品牌赋能
  酒香再也不怕巷子深

  好产品卖不出去、卖不上价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安丘市以政府信誉为名特优新农产品背书,打造“安丘农耕”“安品味来”两大区域公用品牌,出台品牌授权、品牌使用等8项规范标准,授权75家企业对名特优新农产品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品牌,产品平均溢价率25%左右。
  为破解农产品优质不优价问题,安丘以建设潍坊国家农综区开放发展示范区为契机,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领跑全国的优势,全力打造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加快形成多元覆盖、协同发展的线上线下两渠道、国内国际双循环营销格局;通过推广“网红带货”“书记、镇长直播带货”,推动名特优新农产品出村进城,该市每天直供长三角等高端市场名特优新农产品20余吨;依托全国首个食品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为200余家企业提供出口标准服务,扩大名特优新农产品国际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