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衣服蕴真情

(2024年06月28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邱昭山

  五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走村入户,采访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前辈老人。我听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真实感人的红色故事,深受触动。一滴水可以映射太阳的光辉。在此,我采撷高密市姜庄镇两位90多岁老党员讲述的与衣物有关的红色故事,还原他们走上革命道路之初的经历……
  一件褂子的故事
  杜秀兰,女,姜庄镇仁和一村人,1927年11月生,贫苦出身,1947年参加革命,同年入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高密县委机关托儿所所长、柴沟区副区长等职。
  她回忆,自己能走上革命道路,离不开区妇救会会长林良玉的引导。
  杜秀兰姊妹七个,她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有三个弟弟、两个妹妹。父亲和哥哥给地主李洪义家扛活,她帮着母亲拉扯弟弟、妹妹,全家常年吃地瓜干,有时还断顿,她不得不和母亲去要饭。她记得母亲养了两只鸡,鸡下了蛋,就攒起来,去集上卖了,再买来地瓜干。村子里本来有大集,母亲却大清早起来,挎上盛着鸡蛋的箢子,挪动着小脚,不赶本村的集,而是朝北,往三十里外的岔河走,到那里赶集,因为那里的鸡蛋卖价高一点儿。因为家里穷,杜秀兰和她的兄弟姐妹们没有一个能上得起学。
  杜秀兰说:“林良玉是文登人,比我大一岁。她住在我家,看到我没有像样的衣裳穿,就把身上的褂子脱下来给我,我怎么也不要,她说她还有一件,就硬给了我。她一个外乡人,待我像亲姊妹,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打那以后,她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林良玉住在杜秀兰家后,就让杜秀兰领着,到村民家宣传革命思想。杜秀兰也是从林良玉那里,第一次知道了“剥削”“压迫”等词语。杜秀兰说:“我这个名字,还是林良玉起的。”回忆起林良玉,杜秀兰老人非常动情,眼睛里不时闪射出温暖的光亮。
  杜秀兰加入了“识字班”(指解放区农村未婚青年妇女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的扫盲培训班)。她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林良玉就找来一块石板,用石笔在上面写字,手把手地、不厌其烦地教她和一些青年妇女认字、写字。在林良玉的辅导和鼓励下,杜秀兰从会写自己的姓名开始,发展到后来能识几百个常用字。1947年春,在林良玉和另一个区干部王茂喜的介绍下,杜秀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一件棉袄的故事
  王秀贵,姜庄镇甄家屯人,1928年9月生,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3月入伍,被编入滨北独立一团一营,参加了胶县小麻湾战斗。
  回忆起自己参加革命之初的经历,王秀贵念念不忘区委书记张秀峰曾把一件棉袄脱了下来,给自己穿上。
  张秀峰是海阳人,他带领一支小队伍来到姜庄开辟根据地,有时就住在王秀贵家。在张秀峰的宣传动员下,王秀贵的父亲当了村干部,王秀贵参加了民兵,积极投身清匪除霸斗争。1946年底,村里的地主、恶霸勾结反动武装,袭击了甄家屯,王秀贵的父亲被抓,押进了县城的监狱。王秀贵因接受张秀峰安排,外出执行任务,躲过了一劫,但家里的房子被敌人烧了,门窗被砸了。
  张秀峰让人找到无家可归的王秀贵,把他接到区委会,叫王秀贵和自己睡在一铺炕上。正是寒风凛冽的时候,张秀峰看到王秀贵穿着一件破烂的夹袄,冻得瑟瑟发抖,就把自己身上的棉袄脱下来,给王秀贵穿。王秀贵不收,说:“书记,你夜里还得出去活动,别冻着了!”张秀峰说:“你给我看着铺盖就中,别的事儿就别管了!”张秀峰给王秀贵的身上围上被子,只穿着一件单衣就出去工作了。王秀贵不禁泪眼婆娑。
  张秀峰让王秀贵跟着自己当通信员,怕王秀贵的母亲不同意,就说:“嫂子,你放心,有我老张,就有你儿!没了你儿,跟我要!”不久,张秀峰介绍王秀贵入了党。1947年3月,王秀贵响应上级发出的保家保田的号召,第一个报名参军。在王秀贵的带动下,70来户的甄家屯,一下子就有12名青年参军,被编入了滨北独立一团。在胶县小麻湾战斗中,甄家屯参军的12名战士,有一人牺牲,三人负伤,伤者中就有因为积极抢救战友而被敌人的机枪子弹打中了左臂的王秀贵。年底,王秀贵因伤残而复员。回乡后,他仍然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一股劲、那一种拼命精神,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曾任高家庄联合村(包括高家庄、甄家屯、棉花屯、范家庄)村长以及甄家屯党支部书记等。
  这两件衣服的故事,其中蕴含的共产党人把百姓当亲人、关心群众疾苦、勇于为群众付出的精神和作风,体现了党跟人民血肉相连、风雨同舟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