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晓晴 通讯员 刘莹)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市城管局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为抓手,持续创新治理模式、健全标准体系,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也留住了浓浓乡愁。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中,我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连续五年获第一名,全市生活垃圾集中收运覆盖率、焚烧处置率达100%。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建制镇污水垃圾治理工作推进现场会上,我市作为唯一一个地级市进行了交流发言。
坚持因地制宜,打造四种模式。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探索形成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四种模式,“国有企业”模式将环卫职能从政府剥离,整合市属国有制企业,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政府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和考核,实现了管干分离;“市场化运营”模式以市场化招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企业负责保洁管理,由政府制定服务标准、合理定价、监管考核;“直管+市场化运营”模式将垃圾收运、处置由环卫部门直接管理,村内环卫保洁、垃圾收集实行市场化运作;“国有企业+市场化运营”模式将辖区分为两部分,城区环卫保洁由国有企业负责,其他区域实行市场化运作。四种模式各有所长,全市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完善标准规范,推动提质增效。市城管局坚持以标准管长远、以规范促长效,破解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怎么干、怎么管难题,先后印发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意见》《城乡结合部生活垃圾治理实施方案》,将村庄保洁区域向“三边三底三界三线”延伸;先后编制了18项标准规范,明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日常管理制度,其中《城乡环卫一体化服务规范》等4项标准上升为省级标准;围绕推动标准落地,在全省首创城乡环卫一体化标准化管理村创建工作,全市累计创建标准化管理村8311个,创建率93.95%,力争在2024年底实现全覆盖。
加大多元投入,强化治理保障。市城管局一方面坚持拓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投入,构建以财政投入为主的资金保障机制,在发挥财政主导作用基础上,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各类资本投向农村,形成了多方参与的良好格局;另一方面,科学谋划设施选址布局,合理安排垃圾收运频次,保障体系长效运行。我市还出台了保障环卫工人待遇的政策措施,为符合条件的缴纳“五险一金”,为一线环卫工人缴纳意外伤害保险,让他们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强化考核监管,提升治理效能。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过程,市城管局发挥政府、企业、村民等多方力量,引入智慧监管方式,实现了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强化政府监管,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纳入全市城市管理考核,围绕保洁作业质量、人员设施管理、宣传监督等方面,制定详细评分细则。推行智慧监管,建成“数字环卫”信息系统,运用AI智能分析等技术实时监控车辆运行、作业轨迹等情况,自动抓拍,第一时间形成报警数据,及时提醒进行整改;开发“潍坊智慧城管”小程序,村民或巡查人员发现问题可通过小程序拍照录入,并派发到属地限时处理。探索共建共治,建立“门前三包”制度并纳入村规民约,村“两委”负责定期对“门前三包”效果进行巡查,倒逼村民认真落实“门前三包”制度。目前,全市80%的村庄已实行“门前三包”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