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2024年09月14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倩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推进“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中产生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重要成果。这一重大论断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为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发展举旗定向,有力促进了民族政策法规的调整完善和民族工作的健康发展。
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作为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是利益攸关、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的命运共同体。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丰富发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我们党百年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果缺乏对共同体身份的共识,势必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国家统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增强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强大向心力,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有效抵御各种风险、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只有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才能维护民族团结,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推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作为一个重大的原创性论断,进一步丰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是新时代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以整体观为主导,排除外界一切不利因素,带领各族人民在发展过程中包容并蓄,有力保证了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意识。事实充分证明,这“四个与共”反映了各民族利益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精神上相互支撑、文化上相互兼容等共同的价值诉求,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因此,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要深化“四个与共”教育,强化家国情怀,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践中,特别要讲清楚各民族休戚与共的历史事实、讲明白各民族荣辱与共的历史故事、阐释好各民族生死与共的历史佳话、弘扬好各民族命运与共的精神实质。此外,各民族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形成各民族共建共享、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只有这样,才能使“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才能稳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更加牢不可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证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各族人民的重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是要巩固中华文化认同这个思想基础,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是从顶层设计上给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实现路径,对多民族大联合大团结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只有在各民族中形成广泛一致的共同体意识,才能应对各种外部威胁和挑战,才能在面对“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不利观点时,依然能够形成高度的民族自信,才能保证我们的国家公信力不受影响,对阻碍中华民族实现复兴伟业的敌对势力给与沉重的还击,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强大力量,确保中国制度安全、道路安全,共享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主动适应复杂多变国际局势的重要举措
  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历史进程,各国在综合国力激烈角逐的同时,更应深刻了解所处的形势错综复杂。对于中国来说,多民族意味着拥有更为坚实的发展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治理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发展阶段下带动整体提升和发展的重要法宝,在竞争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其与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息息相关,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高度契合,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不仅在思想层面成为各民族增进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的基础,而且在实践层面上成为各族人民努力探索的有效探索,充分激发各族群众在思想与行动上形成强大合力。另一方面,是中国充分掌握话语主动权的需要。中华民族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和“世界大同”的情怀,为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赋予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力量,把世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谋求世界各族人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力推全球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因此,立足中华民族自身实践,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向世界彰显中国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潍坊市王尽美革命事迹教学基地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