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希明
通讯员 刘虹 曹潇予
在寿北村庄中较早大规模建设蔬菜园区,让种菜成为富民产业;开办“康养中心”,让老年人最先分享到村庄发展的红利;挖掘保护村庄记忆,让后人看清来路、记住历史……日前,记者在寿光市营里镇孙家庄村采访时发现,这里的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勇立潮头,驱动乡村振兴渐入佳境、异彩纷呈。
11月4日上午,位于村东的大棚园区里,菜农于金芬和丈夫正在采摘成熟的口感西红柿。他们以前种传统作物,8年前村里统一调整土地,建设大型蔬菜园区时,他们率先报名,拥有了自己的蔬菜大棚,虽然劳动强度高、时间紧,但生活也翻开了新的一页。“比种传统作物好多了,前几年孩子在城里买房,我们帮着交了首付,要不是种菜,哪有这样的底气。”于金芬感慨地说道。
记者在于金芬的大棚里采访时,菜农杨方健刚好有事进来,这是一位“85后”菜农,年富力强的他种了3个大棚,是村里收入最高的菜农之一。他告诉记者,村里蔬菜园区的大棚多达50多个,给乡亲们提供了发家致富的机遇,自己回家乡当起了菜农,像他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好几个。
“种粮食和种蔬菜没法比,前者一年收益几千元,后者10万多元,建大棚园区着实鼓起了乡亲们的腰包。”孙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杨正海介绍,村里为此成立专业合作社,给菜农搞好配套服务,今年他们还将村里的湿地外包,既为村集体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还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
上午10点,孙家庄村康养中心的“幸福食堂”飘出了饭菜的馨香,几位中年妇女在厨房里或炒菜或熬粥,各司其职,忙中有序。在场的村干部王素芳说:“我们村是营里镇最早建成‘幸福食堂’的村庄之一,村里雇人做饭,提高了饭菜质量。目前有100多位80岁以上老人吃‘幸福食堂’,每天两顿饭,个人只需2元钱,其余由村集体补贴。”
孙家庄村的康养中心是在原小学旧址上改造建成的,这里曾培育了众多学子,是乡亲们心中的圣地,是游子们眼中的乡愁。尽管撤销多年,但孙家庄村党支部没有让其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不但演绎敬老孝老佳话,而且在显眼位置打造村庄历史文化长廊,通过文字和漫画的形式,将已淡出人们视野的村庄老地标还原出来、展示出来,让后人了解家乡历史、记住乡村记忆。“我经常和孩子来这里转一转、看一看,要不是这条长廊,他们根本不知道村庄以前的事情。”王素芳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