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清春 赵春晖
通讯员 丁青云 王永健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山东工业技师学院立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成果导向,开展“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通过四“新”开创学院思政教育新局面。
打造顶层设计“新引擎”
构筑制度保障体系
坚持党的领导是办好“大思政课”的根本保证。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和责任考核,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处室齐抓共管、系部协同联动、教师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促进“大协同”,确保思政课建设的系统性。
同时,学院召开思政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大思政课”建设工作,用好思想政治工作“传家宝”,以一流思想政治工作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此外,印发《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在全院构建积聚合力的制度格局。
塑造队伍建设“新动能”
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学院坚持“专兼结合+动态遴选”,选优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遴选能够胜任思政课教学的优秀党政干部、专家学者、企业家等担任或兼职思政课教师。
常态化开展院、系两级党组织书记讲思政课活动。今年以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及其他党委班子成员为师生讲授思政课7次,各系党支部书记为学生讲授思政课6次,3名党委成员、4名党支部书记承担思政课教学工作,为5个系部的18个班级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
组织思政教师参加省技工院校教研活动等各类研修培训33人次,加入潍坊市高职高专思政工作联盟,持续优化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思政教学质量。本年度学院的思政课教师获得省级荣誉两项、市级荣誉三项。
探索思政课程“新样态”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学院严格遵循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思政课建设的新要求,推进学科建设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深研细悟党的创新理论,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开设内容丰富的思政课程,打造线上思政精品课1门,完成6门思政课程的题库建设,稳步提升思政课程质量。
开展跨学科的模块化思政教学活动。开设《建党精神》《工匠精神》等课程,融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法律进课堂”“奥运精神”等专题内容。精准把握“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开展道德讲堂活动11次,开设“非遗进课堂”项目8个,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不断增强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吸引力和趣味性。
激发课堂教学“新活力”
创设协同育人模式
学院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积极探索“大思政课”视域下“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育人新模式。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活动13次,覆盖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教学基地、厂矿车间等多领域的研学实践路线,包含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美丽家乡、科技创新等育人主题。从常规的课堂向社会课堂延伸,利用全方位、立体化的多维场域,让学生沉浸式感受国情社情民情,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激励学生肩负起时代发展的青春责任。
推动“理论思政”向“实践思政”转化,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提升实践育人成效。聚焦政策宣讲、乡村振兴、文化服务、关爱行动、红色教育、环境保护等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恒者行远,思者常新。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将继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机制建设、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师资队伍、资源整合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以“大思政课”拓展育人新格局,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