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美龙:把郑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2025年01月08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谢美龙在研读《论语郑氏注》残卷。
  □本报记者 马宇琪 文/图
  在峡山区郑公街道,有一座院落,青瓦高阁、古碑林立,它便是为纪念汉代大儒、经学家郑玄而建立的郑公祠。一直以来,郑公祠吸引着众多群众、学者前来参观拜谒。在这个静谧庄严之地,郑公街道文化站站长谢美龙曾向许多到访者讲述过郑玄的故事。“潍坊峡山是郑玄的故乡,郑玄文化无疑是潍坊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谢美龙表示。
  近日,记者来到郑公祠时,谢美龙刚完成一场讲解。送走参观者,他开始向记者介绍起郑玄与郑公祠。祠内有一铁香炉,旁有干枯老柏一株。“相传,这棵树是郑玄亲手所植,虽已枯死,但老干盘曲,状若虬龙,岿然矗立,犹如石雕,郑祠老柏为古代高密八景之一。”谢美龙说。
  在郑公祠,有一棵国槐,于1988年由全国郑玄学术讨论会全体代表亲植。国槐不远处,是两座石碑,一座为金代所建,另一座为清代所建。其中,清代石碑是当时几位学者募集资金重修郑公祠时留下的,背后的文字是他们每个人的姓名,其中包含段玉裁和王念孙。
  书带草、问经亭、郑玄墓……祠内但凡和郑玄有关的内容,谢美龙都能讲出几个小故事。他既是街道的文化站站长,也是研究郑玄文化的学者、郑玄故事的宣推者。
  为何会在郑玄的家乡工作?谢美龙认为是一个“惊喜”。
  今年42岁的谢美龙是昌邑人,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在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工作。阅读是谢美龙长期坚持的一项爱好,他第一次了解郑玄便是在阅读中。更巧的是,谢美龙喜欢的诗人杨牧曾表示“喜欢读书的人必然会喜欢郑玄”,这也加深了他对郑玄的研究兴趣。
  2022年,谢美龙来到郑公街道文化站工作。初到此地,他惊讶地发现,峡山竟是郑玄故里。“书里都写郑玄是北海高密人,所以我一直以为他和峡山没关系,之后才发现郑玄故里今属峡山区,我感觉很惊喜,这有利于我对郑玄文化的研究,同时我也很快地熟悉起新的工作。”谢美龙回忆起两年前的事,依旧难掩兴奋之情。
  为了更好地了解郑玄,向研学团队和参观者提供准确的讲解,谢美龙开始广泛而深入地阅读。《后汉书》《太平广记》《郑康成年谱》……相关书籍资料成了谢美龙案头的常客,他沉浸在郑玄文化的世界里,用心去感受这位经学大师的学识与风骨。
  郑玄用毕生精力遍注群经,通律令、注三礼,成就了礼仪之邦的美誉,铸就了儒家文化的丰碑。为探索“礼”文化,2022年,峡山区为30多名本地学子举办“冠笄礼”活动,谢美龙参与其中,为学子们讲“礼”,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塑新时代青年。2023年3月,谢美龙成为峡山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郑玄的传说”非遗传承人。
  在2024年举行的“东亚文化之都”潍坊活动年郑玄文化宣传推介活动中,谢美龙在郑公祠用生动的语言向参观者讲述郑玄的生平,将潍坊郑玄文化研究良好的发展态势展现给国内外专家学者,他的论文《郑玄墓祠考》更是在活动中获得许多学者的关注。
  在众多关于郑玄的书籍中,《郑康成年谱》是谢美龙最喜欢的一本。他参考这本书,编写了简易的郑玄年表、郑学传术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推动郑玄文化走进更多人的世界。
  在谢美龙的心中,郑玄不仅是一位经学大师,更是潍坊宝贵的文化符号。展望未来,他会努力地把郑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积极推介郑玄故里,把郑玄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