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瑗
2024年,全市水利系统以攻坚突破年、工作落实年“双年活动”为总抓手,将党建引领、安全发展、创新赋能、宣传引导贯穿全过程,改革创新,聚势发力,实干争先,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省级涉水利3项督查激励全部获得,争取省以上资金26亿元,承办1次全省现场会、4次全省培训班,在省级以上会议作典型发言13次。
打赢突破历史的防汛硬仗。面对旱涝急转、1952年有水文资料记载以来主汛期最大降雨等极端状况,市水利局坚决扛牢防汛减灾天职,发挥市防指牵头抓总作用,建立调度指挥、总结复盘等8项制度和“周会商+场次降雨会商+滚动会商+雨后复盘”机制,创新实行“市县1+1叫应”、防汛物资“半小时保障圈”、全域小水库入保等举措,精准实施126次拦洪削峰错峰,骨干工程无一出险,全市30座大中型水库汛末蓄水12.5亿立方米,实现防洪、兴利“双赢”。
幸福河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坚持高标定位、全域共建,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幸福河湖74条,奎文区、临朐县沂山风景区创建为首批省级全域幸福河湖示范区,数量居全省第一,“安全、生态、文化、智慧、法治”五位一体创建模式获全省推广。浞河争创为国家级幸福河湖,弥河入选全省唯一国家级“河湖之变”典型案例。
水生态价值转化成果丰硕。在全省率先探索效益河湖建设,峡山水库、潍河昌邑段获评首批省级效益河湖样板案例,数量全省第一,15座大中型水库融资48亿元,已到位38亿元。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打造“小流域+生态旅游”等5种特色品牌,年新增蓄水能力74万立方米、经济收益450余万元。市场化盘活水资源,推动44家企业交易水权654.5万立方米,全省最大单笔7亿元“节水贷”落地潍坊。
现代水网体系日益完善。坚持联网、补网、强链,创新实施党建、科技、法治“三进工地”做法,在全省率先完成35个省重点水利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8.5亿元,5级以上堤防达标率提升至84%,水网覆盖率达到89%,累计引调水1.55亿立方米、实施生态补水2.08亿立方米。
水资源利用更加节约高效。严格实行用水总量、强度双控,出台全国首部地市级取用水信用监管规范性文件,获水利部全国推广。综合施策压减地下水超采区水量超1亿立方米,较2015年超采区面积减少近50%,地下水位上升超9米,达到近十年最好水平。7家企业入选全省第一批节水产业重点企业名单,建成省级节水型高校14所、节水型单位447家,数量全省第一。寿光西城污水处理厂合同节水项目获评全国典型案例。
民生水利基础有效巩固。大力推进民生实事建设,圆满完成101个村的村级供水提升改造,114个单村供水村庄接入县域管网,全市规模化集中供水人口覆盖率达到95.5%,实现全省山丘区地级市最高水平。创新实行“选、建、管、用”产业项目扶持模式,投资2.66亿元实施移民后扶项目317个,受益村庄667个,新建成美丽移民村19个。
水利管理更加标准规范。以标准化、规范化单位创建为抓手,先后开展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提升、违法违规取水排查整治等10项专项行动,争创省级以上标准化项目13项、试点10项,制定水利管理制度标准8个,建成规范化管理单位16个、工程495处,昌邑昌南水厂被评为水利部标准化管理工程,弥河数字孪生流域建设通过水利部先行先试验收。
水文化弘扬开创新局面。10项“沿着水网看潍坊”特色活动成果丰硕,《潍坊河湖演变》等10余种河湖书籍刊物出版发行,累计在省级以上媒体宣传1700余次,我市在中国水利报社新闻宣传会上作典型发言,在2024年齐鲁水文化论坛上作主旨演讲。全市800余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特约监督员、7800余名河湖志愿者、500余名生态警长及一大批民间河长积极参与河湖监督,全社会关心支持水利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
水利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统筹推进平安水利建设,实施水利行业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强化水利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监管,累计整治隐患370个。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全市405条河流、532个湖库实行全覆盖巡查,累计排查整治河湖垃圾问题2500余处。紧盯问题源头,用心用情解决涉水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35件次,信访积案100%化解。
水利铁军队伍持续建强培优。制定党建和业务融合发展30条措施,打造形成“水润鸢都”1+N党建品牌矩阵,实施“大学习、大练兵、大比武”“赢在中层”“导师帮带”等系列活动,营造比学赶超抓提升、强化履责谋突破、务求实效践承诺的浓厚干事创业氛围,锻造了一支“讲政治、精业务、善落实、会宣传”的水利铁军队伍,104人在12项省级比赛竞赛中获奖,全年争取省级以上表彰表扬集体荣誉12个、个人荣誉19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