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蓝莓”点亮产业新篇

(2025年02月06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贺德良
  通讯员 魏先萍 刘锐

  2月4日,临朐县柳山镇的蓝莓数字产业园内一片繁忙景象,浓浓的年味与产业发展的蓬勃气息相互交融。记者看到,产业园一期6个大棚中的蓝莓已陆续进入坐果期,一颗颗饱满的蓝莓果雏形初现,为新春佳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生机。
  “与传统的蓝莓种植方式不同,该产业园采用基质盆栽方式,每个植株盆里都有四支滴箭,盆与盆之间有管道相连,一滴滴水通过管道滴进盆里,精准控制水肥,提高水肥利用率,实现节水节肥、节本增效,极大地保证了蓝莓的品质。今年单株产量在1.5至2公斤左右,单果果径更是能达到1.8厘米以上。2月底,这些高品质蓝莓将大量上市,产品主要销往青岛、上海等地的各大水果批发市场,市场竞争力十足。”柳山镇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靖向前满怀信心地说,未来,蓝莓植株将长至1.5米高,5至7年迎来盛果期,产业发展后劲充足。
  靖向前介绍说,园区所在地曾是零散分布、权属各异的土地,部分种着庄稼,部分早已撂荒。在政府主导下,通过争取政策支持,整合经济相对薄弱村的土地指标等要素,采用“集中流转、统一建设、产权独立”的方式,把零散的“补丁地”“巴掌地”统一成“一块地”,再由政策资金、参与村民分别投资,建设高标准、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租赁给企业或农户使用,以“飞地抱团”模式实现了整体流转、规模经营,也让项目资源和空间资源得到高效配置,发挥最大效益。
  “这种创新模式下,受益的不只是参与建设、经营的农户及企业,村集体与村民的收入也得到显著提升。”靖向前以蓝莓数字产业园为例,算了这样一笔“经济账”:对于村集体而言,项目所产生的固定收益回馈到村里,能够用于村内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公益活动的资金支出;对于村民来讲,不但可以稳稳拿到土地流转费用,还能走进大棚务工,轻松实现家门口的“就业梦”。
  “项目全面投产后,年产蓝莓等经济作物400吨,产值超8000万元。不仅如此,产业带动效应显著,年累计用工达15000人次,为周边村民创收600余万元,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靖向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