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文婷
临水而立、依山而筑,坐落于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的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巍峨壮观,诸多科创“明珠”从中涌现,“创新浓度”日渐浓厚:在全球首次成功绘制出六倍体小麦的端粒到端粒(T2T)完整基因组图谱,全球首张西瓜属超级泛基因组图谱、全球首个端粒完整单倍型葡萄基因组从实验室走出……“首次”“首张”“首个”,撑起了这个农业科技创新核心策源地的“脊梁”。
高端资源、科创人才纷至沓来,“虹吸效应”迅速形成。昔日的乡村田野,成功留住了600余名农业尖端人才、科研人员,激荡起了澎湃的发展动能。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有何魅力能留下众多一流科技创新人才?
“这里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
不管什么样的研究院,有一个理念是共通的:人才是根本。人才的“活跃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发展的高度。如何引才、如何留才,峡山有想法、有耐心、有魄力。
“这里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创新资源集聚程度高、门类齐全,种业研究、生物结构与功能研究等细分领域科创成果能够互通交流,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科创氛围。”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研究员杨长宪告诉记者。这位来自湖北省恩施州的研究专家已经在这里待了两年多时间,一头扎进实验室,完成了2000余组配种试验,参与“北柿1号”“北柿靓红”等高品质种子攻关过程。
持续汇聚各类科创资源,留在这里的研究专家愈发有底气、有信心。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高端科技论坛——“峡山会议”,为这片土地吸引高端人才增加了不少“砝码”。这个由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和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发起和创办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论坛,已经初步形成了“虹吸效应”,将这里打造成了更多海内外人才感兴趣的创新创业热土。
留下这些人才还需要拿出诚意。“我们围绕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科研、住宿等现实发展需求,帮助配备了公寓楼,协助建成了660亩转基因基地和5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构建起了全方位要素保障格局,还帮助他们成功获批国家级人才工作站、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再度强化了平台优势。”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创造最优科研创新环境,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科研基地、农业科技创新核心策源地、现代农业创新人才培养高地,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正携手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奔向合作共赢的广阔未来。
如果说科技研发是创新的“上半场”,要完成“从0到1”的质变;那么成果转化就是“下半场”,要实现“从1到100”的转变。这个过程需要广阔的试验田,这里的广袤土地恰好能提供足够大的舞台。
走进峡山区瑞合春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处于试种阶段的“北柿1号”番茄正在标准化蔬菜产业园中茁壮成长,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研究员每日都要过来记录、观察,广袤沃土成为了科研所需的“田间实验室”。
厚实的创新基础、优越的研究生态、广阔的试验田,让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农业科研新高地。
“这里有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
远离城市繁华,600余名科研人员为什么能安心待住?在与科研人员的交谈中,记者捕捉到了另一个关键要素——“这里有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越来越多的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为新质农业发展注入不竭活力。
农业的“芯片”撒在广袤的田野,结出丰收的硕果。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自主研发培育的“潍美W102”等小型西瓜已经种植在峡山区瑞合春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内,6000棵西瓜幼苗带来了约1.2万公斤的产量,带动单个西瓜价格翻了十倍,其果肉颜色呈现黄色、口感脆甜,深受市场喜爱,成功迈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一步。
从实验室走出的科技创新成果,正与广袤土壤深度“拥抱”。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场农业生产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正通过扎实推进旱涝调平衡、零散调规模、作物调结构“农业三调”工作,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调出万千新气象。
在作物调结构工作中,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扮演”着重要角色,加速推动着北芯P101爆裂玉米、北芯S101南瓜、无籽西瓜、潍美C101黄瓜、优梦T106口感番茄、北柿系列口感番茄等12项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带动实现从传统种植向“一村一品”特色农业转变。
种业创新之外,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拖拽式智能精准喷施车、吊轨机器人等现代化农业设施也在广袤田野间兴起了一股“科技范儿”。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拖拽式智能精准喷施车可连接至拖拉机等农用车辆,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时检测田间杂草分布情况,针对性地喷洒除草剂,减少农药用量,降低环境污染,保护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除种业攻关和设施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正加速成为这片土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目前,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已与先正达集团等4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成功转化西瓜品种4个、盆栽番茄品种5个和新型作物抗病节水诱导剂(SCIC)等技术8项,其中小果型西瓜品种使用权转化收益可达2亿元以上。
是双向奔赴,更是相互成就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作为创新链上的“强引擎”,带动科创资源高度汇聚、科创成果落地生金;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作为广阔的试验田,提供着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产业发展所需的实践空间。双向发力,“科研-生产-市场”的全链条创新,正在这里构筑起新质农业发展的“硬核实力”。
除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外,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创新建立“院地共建·人才兴村”发展联盟,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32个课题组与辖区内32个农村社区精准结对,科研团队到田间地头送技术117批次,助力农业整体增效。
走进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有机姜融合创新产业园,一排排组培生姜苗正在基质中汲取营养。据了解,姜农耕种一亩地需要用到600公斤普通姜苗,但用这里培育的姜苗仅需要250公斤,这便是科技赋予的魅力。
“我们在育种育苗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直到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专家到来,难题得以突破。他们利用四年时间,不断优化培养流程,调整基质配方,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相关负责人孙建涛表示。
农业专家实地“会诊”,让科技更好赋能产业发展,这样的场景在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时常发生。走进峡山区瑞合春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标准”与生机充盈其间。不久前,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研究员邓云刚刚“手把手”教会了太保庄街道西树村村民如何在使用“土棚”种植西瓜前清棚、闷棚,怎么除掉病虫害。
谈起新质生产力这个话题,西树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王焕军底气十足:“我们的种植技术始终紧跟科技前沿,专家随叫随到、每日‘光顾’,不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会第一时间提供解决方案。”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正不断为这片土地送来新机遇:深入岞山街道刘家埠村金研大樱桃种植基地,全面开展KGB、SSA等甜樱桃高产树形研究推广工作;踏进郑公街道四屯社区菌菇种植基地,科学调节菌菇生长所需的温度、土壤水分、空气相对湿度、光照等环境要素……专家的智慧与经验奔涌在广袤田野间,引领农业现代化呈现新面貌、迈出新步伐。
如今,漫步在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处处能感受到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的同频共振,高质量发展“新奇迹”正在这里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