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 生
通讯员 王汇显 文/图
从2014年被推荐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到2017年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再到今年5月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寿光市十年如一日,从深化城市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入手,从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目标出发,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提升文明城市创建质效。
更加注重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
寿光市交通运输局家属院是一个有着40年历史的老小区,如今换了“新装”,住宅楼的外墙被重新粉刷一新、停车位被重新规划、水电管线全面升级改造等。“小区外貌的焕然一新,温暖了我们这些小区居民的心。”小区居民王先生说。
一句“温暖了我们的心”,道出了该小区居民对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支持和拥护。
“创建‘文明城市’,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根本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寿光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朱金华告诉记者,从创建伊始,该市就坚持“刀刃向内”,把加快推进城市更新作为城市文明提升的重要工程,从家门口智能化改水、楼顶防水、墙体保温、道路维修等“小切口”着手,写好改善民生的“大文章”。
这里面,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是重要抓手。目前,该市已对200多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升级,改造面积达150多万平方米,受益群众达到16000多户。
在城区提档升级的同时,寿光市还注重将民生触角延伸至乡村。通过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46个村获评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通过实施“城乡牵手文明联动”工程,组织文明单位向农村输送项目、提供服务,帮助共建村(社区)提升环境、配套设施、完善阵地,获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大叔,这是我们制作的蔬菜种植技术手册,您拿回去看看。”“大娘,您血糖偏高,平时一定要注意饮食,定期监测。”日前,“民生服务大集”来到化龙镇裴岭村,农技指导、健康义诊、法律咨询、惠农信贷、政策宣讲等摊位一字排开,村民们的各类诉求在大集上被一一解决,大家脸上乐开了花。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办的“民生服务大集”是当地的一项重要改革成果,通过精准了解群众诉求,将各个部门单位的资源系统整合、打包下沉,组团到村、社区送服务,帮助群众解难题,已累计举行300余场,服务群众10余万人次。
除此之外,这个市每年确定50个左右“创城为民”办实事项目,拿出80%以上财政收入投入民生,扎实推进民心工程,惠及广大城乡居民;创新打造了“全域文明智慧平台”,把群众诉求变为实事清单。群众生活更加便捷舒适,文明城市创建满意度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赢得群众广泛赞誉。
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城市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
“寿光自古以来就有崇文厚德、尊礼重教的传统,并形成了爱国奉献、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性格特质。”寿光市文明办负责人朱小倩表示,近年来,该市创新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520”工作路径,系统推进美德寿光、信义菜乡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水平。
“这种寓教于园、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教育方式,时刻提醒我们做一个崇德向善的文明市民。”行走在依托城市公园打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里,市民王伟国忍不住赞叹。
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是寿光市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打造主题公园只是一种形式,核心为了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城市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涵养城市精神气质。”朱小倩道出了其中的关键。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需要联系日常生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当地开展“寿光好人”“道德模范”“感动寿光人物”等典型选树活动,通过设立500万元美德基金,为美德典型落实免费保险、免费体检等“九免一送”关爱制度等多种举措,持续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向上的良好氛围,引领社会风尚、凝聚社会共识。
如今,该市已有县级以上各类先进典型人物1400多名,其中2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1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从一个人影响一群人,到一群人点亮一座城,寿光市以“好人现象”引发“好人效应”,力促“向好人看齐、向好人学习”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推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全面提升。
更加注重以文明自觉代替硬性管理深化“共建共治”
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为破除陈规陋习、净化社会风气,培育文明新风,寿光市把构建完善市民公约、行业规范、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作用等融入到创建工作中,以文明自觉代替硬性管理,实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朱小倩告诉记者,他们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创新成立了全省首家县级红白理事协作联盟,推动968个村全部组建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将反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出台《红白公事办理指导标准》,推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崔岭西村探索实行举办一场“追思会”、佩戴一朵“小白花”、招待一盘“大包子”、美化一方“小公墓”、推动一天“办结完”“五个一”殡葬工作法,蹚出了一条合民意、能落地、可复制的移风易俗新路径。
“我们还鼓励各村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将移风易俗与党员管理、村民福利、评先树优挂钩,推出了‘红旗楼道’‘美丽庭院’‘文明家庭’‘美德信用户’等一批好经验、好做法。从刚性约束到自觉参与,文明新风已然拂进群众心田。”朱小倩说。
尤其是在破除高额彩礼、恶俗婚闹、大操大办等婚庆陋习上,该市实施党员干部“两带头”、婚庆机构“三告知”、村(社区)服务“四倡导”、婚庆举办“五严禁”专项行动;依托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结婚礼堂,创新推广“六个一”新时代结婚登记颁证礼,持续培育“新事新办、婚事简办”的文明新风,入选“全省婚俗改革试点市”名单。
完善长效机制增强文明建设内生动力
城市文明建设,不是集中攻坚的“百米冲刺”,而是融入日常的长效行动。
“所以我们探索建立文明城市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印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千万行动’工作方案》,在城乡广泛开展千村万场大宣讲、千站万社大联建、千人万户大联欢、千街万巷大整治、千V万屏大宣传五个‘千万行动’。”朱金华说。
据介绍,该市积极开展文明行为促进、美德信用建设等提升行动,大力推动文明之夏、千场公益巡演、村村举办敬老饺子宴等品牌活动,奋力让文明时时可感、处处可及。同时,坚持“法德联动”,探索开展“法进家庭”“法润村居”等主题活动,创新推出“马扎普法”“每日学法”等26个普法项目,覆盖10余万户家庭。
十年磨一剑,寿光市加快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全力建设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城市文明”,让文明成为城市发展的内在基因、人们的行动自觉,不断开启城市文明县域实践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