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鲁萍
爱心档案
为万千青少年开启科学之门
多个阿尔法机器人伴随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精准卡点完成一系列复杂动作,灵活的身姿与科技的魅力完美融合,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近日,诸城市科协“青少年科普教育进校园”志愿服务项目的志愿者走进密州街道连丰社区,为社区公益托管班的学生们带来一场丰富多彩的科普盛宴,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人工智能的奇妙。
据了解,该项目始于2023年3月,由诸城市科协发起、诸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普志愿服务队承办。项目主要以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激发青少年科创能力为目的,联合教体、应急、卫健、各级科普教育基地、阳光社工等部门和社会组织,践行志愿精神,组织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走进城乡中小学,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展演、科普体验等形式的科学普及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涵盖发明、健康、应急、航天、科学家精神等知识。项目目前已累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0余场次,参与学生近3万人次。
暖心故事
故事一:
科技点燃学生探索热情
“老师,机器人是怎么动起来的?”“机器人能走路么?”伴随着音乐节奏,在诸城市玉山小学三楼,学生们在观看机器人展演的时候,不时提出心中的疑问。
4月30日,诸城市科协的志愿者走进玉山小学文化嘉年华,开展“科技安全进校园 科普育苗助成长”活动,为千余名师生送去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现场气氛热烈,科普志愿者的讲解,时不时引起在场学生的欢呼。
“快看,它们动作好整齐啊!”编程机器人在科普志愿者的操控下动作整齐划一,激发起孩子们对机器人编程的浓厚兴趣。“它们怎么会这么聪明?是不是里面有个小人儿在控制?”一个孩子天真地提问,志愿者笑着解释:“是编程赋予了它们‘生命’,同学们学好编程,以后也能创造会跳舞的机器人。”
志愿者还通过展板讲解,为学生们普及防灾减灾、消防安全等实用知识。科普画、科学实验创意设计等展区也吸引了许多同学驻足观看,科学的种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悄然播撒。
故事二:
生命安全的“第一课”
“如果身边有人突然受伤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在诸城市文化馆一间教室里,科普志愿者俯身向围坐在一起的孩子们提出这个问题。这是由诸城市科协联合七色阳光青少年社工组织开展的一场青少年急救知识培训活动的现场。没有枯燥的条文,也没有冗长的演讲,志愿者们把交通安全、自救互救这些重要的知识,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和情景演示。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相说出自己的想法。志愿者一边肯定他们的回答,一边熟练地演示如何正确拨打急救电话、如何简单包扎伤口。“大家看,包扎的时候要这样绕一圈,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有的还忍不住在自己的膝盖上比划起来。
最热闹的是趣味答题环节。问题刚出口,一片小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到活动结束时,每个孩子都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科普礼包。“回去我要给爸爸妈妈也讲一讲今天学的知识。”一名学生开心地说。这堂生命安全的“第一课”,没有试卷,没有分数,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颗关于生命、安全、爱与责任的种子。
城市温度
以科普之力架起科技梦想之桥
◎王鲁萍
诸城市科协打造的“青少年科普教育进校园”项目,以科学精神滋养少年成长,以创新实践回应科学普及与教育公平的双重需求。
项目将志愿服务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利用机器人展演、科学实验等创新形式激发青少年的兴趣;整合多方资源,联合各部门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形成强大的科普合力;开展各类科普活动,让科普真正走进校园、走进青少年的生活,使志愿服务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有力补充。这种“多方协同”模式,既让科学知识浸润青少年心灵,又让青少年的热情为科普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这一项目凸显了三层深远意义:于学生个体,他们在互动体验中完成从科学接收到科学探索的转变,实践能力的提升胜过理论灌输;于教育事业,科普志愿服务的下沉打破了城乡资源壁垒,让“科教兴国”通过孩子的亲身参与变得可感可触;于社会进步,当科学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创新就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可期待、可实现的未来图景。
真正的科技未来,始于青少年眼中对科学的向往之光。当科技梦想的种子在新一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潍坊科技教育的蓬勃发展,更是一个城市以积极进取的姿态,让每一个青少年在科普的阳光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