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担使命 踔厉奋发勇争先

——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立足潍坊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2年10月18日) 来源:潍坊日报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井峥 通讯员 赵金 文/图
  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深刻阐述了矿产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大力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出了殷切希望。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对山东省地矿系统全体地质工作者来说,既是无上光荣,也是激励鞭策,蕴含着无穷力量,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山东地矿四院)成立于1971年,坐落在山东潍坊,隶属于山东省地矿局,是一支从事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水工环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测绘地理信息与高分遥感应用、农业地质与城市地质调查、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勘察施工、实验测试等业务的综合性地勘队伍。
  建院5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四院人怀着对祖国地质事业的无限忠诚,栉风沐雨、朝乾夕惕,矢志不渝地将“地质报国”这个信念融入骨血中,主动奉献地质、服务地方,为国家战略资源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山东地矿四院,拥有在职职工294名,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4名。涌现出一批全国技术能手、省级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荣获山东省级文明单位、全国百强地质队、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省级花园式单位等称号,荣获省部级、厅局级科技进步奖150余项。
献身地质,牢记薪火相传的初心使命
  山东地矿四院素有“区调王牌军”称号。建院以来,四院人以当仁不让的魄力,完成了山东省面积75.8%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辐射陆域面积高达11.8万平方千米,完成了各类区域地质调查100余幅,工作面积达23.1万平方千米,相当于14.2个潍坊市的面积,相继出版了《山东省岩石地层》《山东省区域地质》《山东莱阳盆地地层古生物》等10余本地质专著,为各类专项地质调查、国土规划、重大工程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定提供了详实的基础地质资料,系统揭示了全省矿产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为地质找矿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该院在第三届全国地质勘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代表山东代表队荣获团体一等奖,包揽赛事个人前三名。
  山东地矿四院以“为国找矿”为初心使命。从山东省地矿系统首支出征西部的队伍,到足迹遍布五湖四海、长城内外,该院先后开展了矿产勘查项目146个,实施钻探工程累计达52万米,探明了一大批优质矿床,新发现矿种28个,9项填补山东省空白,提交铁矿石资源量25.7亿吨,石墨矿物资源储量1100万吨,探明卤水资源量60亿立方米,水泥石灰岩6.8亿吨,膨润土资源量7000万吨,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切实资源保障。
融合发展,彰显服务地方的责任担当
  新时代、新要求,山东地矿四院全力推进“地质+”跨界融合,主动服务地方发展,充分彰显了地质工作的先行性、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作用。
  现代农业,土地为先。2015年,遵照潍坊市委、市政府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统筹安排下,山东地矿四院承担了“潍坊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项目。通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以及大气、灌溉水和农作物地球化学调查,彻底摸清潍坊全市土壤质量状况,圈出绿色产品产地1730万亩,圈出富硒、富锗、富锌等特色土壤资源321万亩,建立了以地块为基准的土地质量档案,为潍坊全市土地规划、整理和开发、农业经济区划和种植结构调整、绿色产品开发、土壤保护治理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也使潍坊市成为了山东省唯一实现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全覆盖的地级市。2021年,该院当选潍坊市数字农业联盟第一届理事长单位。
  向海图强,走进蔚蓝。山东地矿四院积极投身山东半岛及多地市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监测及海域地质研究等领域,扎实开展山东省海岸带地质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地矿局海岸带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先后组织实施了山东半岛、威海、潍坊、东营、莱州湾等20多项海岸带(海洋)地质调查工作,为沿海地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防灾减灾以及更好解决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目前,该院正在实施的潍坊市第二轮卤水资源勘查项目和潍坊市北部海域近岸海域海底沉积物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将为全市海洋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级海洋牧场科学合理布局提供支撑。
  找水打井,服务民生。青州市横栏村地处灰岩山区,交通不便,并且缺少深水井,农作物灌溉靠自然降水,村民们生活用水则全部取自村南山沟自挖的蓄水井,靠天吃饭难解燃眉之急。2019年,作为潍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协作单位,山东地矿四院主动请缨,迅速组织技术人员开展物化探和钻探施工。最终,施工的3口水井全部出水,日涌水量达到2100立方米,彻底解决了村民们日常生活和农业灌溉问题,也使当地日后发展特色旅游业成为可能。近年来,山东地矿四院先后在潍坊市峡山区、保税区、安丘市、青州市、昌乐县等地区义务找水打井35口,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广泛赞扬。该院义务找水打井项目荣获“省直机关首届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和“2019年潍坊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称号。
  应急救援,闻讯出兵。2018年、2019年,潍坊多地遭受历史罕见暴雨洪涝灾害。作为驻守在潍坊当地的地质队伍,该院第一时间紧急派出航测应急组开展不间断的无人机飞行,获取了受灾区域的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准确客观地反映了受灾区域内部情况和洪涝边界,为统计受灾面积、决策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航空测绘数据资料。同时,派出地质灾害专家组,配合潍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奔赴受灾县市开展野外踏勘和技术保障工作,现场检查地灾隐患点,严防次生地质灾害发生,彰显了地矿人的责任与担当。近年来,该院积极投身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隐患排查与防治工作,先后被确定为潍坊应急安全产业联盟监测预警产业链链主单位和全市唯一一家地质灾害、应急测绘救援队伍。
开拓创新,打造赋能发展的核心力量
  山东地矿四院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事业发展,追求数字化、信息化的迭代精进。
  2019年以来,该院先后承建和共建了高分潍坊中心、潍坊市卫星遥感应用研究院、潍坊市自然资源遥感应用技术中心以及潍坊市海洋遥感应用与科技创新实验室,配置国内领先的遥感业务系统。本着“现状、应用、更新、监测、预测”的十字方针,利用资源卫星数据,建成覆盖潍坊市全域地形级实景三维1.6万平方千米,开展了违法占用耕地调查、农作物种植面积和长势监测、矿山修复治理监测、森林火情监测、水污染监测、地面沉降遥感监测、城区扬尘源监测、海域养殖区调查、城市建设演变等典型示范项目,切实把卫星遥感新技术融入到地方政务监管、决策与服务全过程,为潍坊市乃至全省现代农业、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应急防震减灾、城市管理等领域提供了技术支持。
  此外,该院建成了以“一站、两室、三中心、四研究机构”为体系的科技创新平台集群,着力实现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加速渗透融合,发挥创新平台集聚资源、汇聚人才、成果转化的作用。所谓“一站”,是指省院士工作站;“两室”,是指省地矿局海岸带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潍坊市海岸带地下水及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三中心”,是指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东潍坊数据与应用中心、省海岸带地质研究中心和省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潍坊市级节点;“四研究机构”,是指潍坊市卫星遥感应用研究院、潍坊市卫星海洋遥感科技创新实验室、自然资源防灾减灾实验室和潍坊市地质勘查与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
持之以恒,续写地质报国的梦想荣光
  历久弥坚金不换,继往开来续华章。山东地矿四院将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胸怀“国之大者”,聚焦“七个走在前列”和“九个强省突破”,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潍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需求,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推进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工作格局,实现从“会干什么就干什么”到“需要什么就干什么”的转变,彰显地质工作新担当和新作为。
  ——提升国家能源资源保障能力。持续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积极承担省内外以及国内外区域地质调查和战略找矿项目。着力在基础地质工作中取得新发现,努力打造一支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基础地质调查队伍;着力在重点找矿区域实现增储扩储,努力在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中作出新作为。
  ——推进“地质+”多领域融合。围绕服务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修复、“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布局、全领域综合管理以及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基础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等大地质服务项目,实现地质工作手段多样、综合、有机集成。
  ——推进海洋地质实现深化发展。围绕服务海洋强省战略,立足潍坊、辐射周边,聚焦海岸带地下水系统、海底底质和环境生态演变,积极开展地下卤水资源勘查、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预警等项目,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推进数字赋能精细化城市管理。本着“现状、应用、更新、监测、预测”的原则,实施“高分+”推广计划,推进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在城市精细化管理各领域的应用,提升各类地质成果质量,加快实景三维潍坊的示范推广。
  ——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广度拓展。突出公益属性,坚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矿山修复治理、地质灾害治理等项目,以标杆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在产业规模和效益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拓展土地整治业务,为乡村耕地细碎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低效化等问题贡献地质方案。
  未来,山东地矿四院将在山东省地矿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潍坊市委、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在全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紧紧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以“11531”工作思路为遵循,忠于职守、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为潍坊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