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文化古韵 展现城市发展活力

——我市吹响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冲锋号”

(2022年10月18日) 来源:潍坊日报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春晖 文/图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极具价值的宝贵资产。我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条件得天独厚。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市委、市政府立足我市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增强全民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契机,更是提升我市城市影响力、吸引力,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和动力源泉。为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全力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市去年成立了潍坊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门负责统筹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关工作。近日,记者从潍坊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获悉,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正稳步推进,已于去年12月份顺利通过省级评估,目前已经省政府同意上报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审查,近期国家专家组将来我市进行现场评估审查。
深厚历史记忆
延续独特城市文脉

  文化是城市的魂,融于血脉,彰于自信,承接传统,引领未来。
  我市拥有近万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2100多年的行政建置史,是孕育我国古代东夷文化的腹地、两汉经学的高地、南北朝佛教文化的东方中心、明清海岱间的文学重镇,同时还是中国海盐业的发源地,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也是纵贯古今的鲁东交通枢纽与商业重镇,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域中心城市,历史文化价值重大,特色突出。
  我市文化遗存资源丰富。目前,我市有不可移动文物409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27处和历史建筑278处。我市拥有历史文化名城2座,分别是青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潍坊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历史文化名镇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8个,中国传统村落6个、省级传统村落30个。同时,我市还拥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50项。
  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文物古迹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文物门类齐全,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五大门类都占有一定数量,其中古遗址遗存数量最多,且以史前文化遗址最为丰富。文物遗存历史久远、跨度大,我市文物古迹最远可追溯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后李文化遗址,从史前文化遗址到秦汉古迹再到明清民国时期文物,在各个时期均留存丰富的文物古迹。文物分布广泛、价值突出,文物古迹广泛分布于市域内的各个县市之中,其中齐长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十笏园集我国南北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被誉为“鲁东明珠”;寿光边线王遗址是国内所见龙山文化时期城郭并存的罕见案例;诸城前寨遗址中发现的陶文符号,对研究我国汉字起源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临朐西朱封龙山文化遗址大墓中的磨光黑陶和雕琢玉器代表着龙山文化时期制陶、琢玉工艺的最高水平。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资源,保留了城市深厚的历史记忆,为我市延续了独特的城市文脉。
历史文化街区焕发璀璨光彩
  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记者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对于拥有丰富文化遗产和重要历史价值的城市所授予的最高荣誉,也是最具权威、含金量最多的文化名市品牌。目前,全国已公布14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有近20个城市已在住建部挂号,竞争非常激烈。而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市具有较为显著的基础和优势。
  我市历史城区古韵犹存,潍县“龟蛇相依”的古城格局和“九街十八巷”的街区肌理仍有遗存。中心城区至今保存着8处集中连片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较好的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十笏园历史文化街区、坊子坊茨历史文化街区、廿里堡火车站—大英烟公司历史文化街区、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松园子历史文化街区、南大营历史文化街区、坊子炭矿历史文化街区、于家大院历史文化街区。
  这8处历史文化街区风格迥异,各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魅力。十笏园历史文化街区、松园子历史文化街区和于家大院历史文化街区主要以潍坊传统古民居、商铺为主,其中十笏园历史文化街区较为完整真实地体现了古潍县历史风貌,是古城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松园子历史文化街区是潍坊传统民居的代表,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潍坊传统民居院落起居生活形态,是研究潍坊居住空间和宗族制度的实物佐证;于家大院历史文化街区规模宏大、保存完整,传承脉络清晰,较好地体现了明清时期潍坊传统民居的建筑风貌,是一处难得的清代民居建筑群遗存。
  坊子坊茨历史文化街区主要以近代德日建筑为主,留存下来的学校、教堂、医院、别墅等建筑真实地反映了坊子的历史格局,大部分建筑在高速发展的现代依旧发挥着它们的作用;还有铁路炭矿工业建筑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现存唯一完整的清末民初炭矿铁路小镇,是我国近代交通、工矿、商贸城镇的实物缩影。
  廿里堡火车站—大英烟公司历史文化街区、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坊子炭矿历史文化街区和南大营历史文化街区为近现代工业遗产类街区,街区内保存着大量的近现代工业遗产。其中,廿里堡火车站—大英烟公司历史文化街区较完整地保留了二十世纪早期烟草加工工业的风貌,体现了廿里堡火车站原有老胶济铁路站场的传统格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基本保留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厂格局,较好地体现了原有工业厂区的传统风貌,苏式建筑风格鲜明,是潍坊乃至新中国重工业发展的见证,是潍坊经济文化的标志与符号之一;南大营历史文化街区现存遗迹较好地体现了原有铁路场站和工业物资库房的传统风貌,基本保留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格局;坊子炭矿历史文化街区是目前国内极少的横跨三个世纪的煤炭矿井,民国时期位列全国十大煤矿之一。现存遗迹较好地体现了原有工业厂区的传统风貌,德式建筑风格鲜明,基本保留原有格局,是清末至近现代矿业发展的见证。这些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保存都非常完整,且都得到了非常科学的保护,现在依然焕发着璀璨光彩。
高质量保护挖掘历史文化价值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城市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象征,是一张极具权威性和辐射力的“国字号”名片,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人文效益、社会效益。正因为我市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基本符合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着传统格局等关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因此市委、市政府立足城市长远发展作出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大战略部署。
  为高质量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我市建立健全了名城保护工作机制,并于去年市委、市政府成立高规格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潍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统筹协调名城保护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扎实开展工作,齐抓共管形成保护合力。以多种方式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全社会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名城创建氛围愈加浓厚,基本形成了“党政领导、部门协同、专家领衔、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名城保护工作机制,并以此为契机,吹响了我市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冲锋号”。
  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十年我省一直未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住建厅、文旅厅对我市申报工作十分重视,积极帮助对接争取。去年12月份,我市的申报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评估,为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深入挖掘潍坊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我市突出发挥高质量规划的引领作用,建立了“名城-街区-建筑”三级历史文化保护体系。《潍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于2020年8月获省政府批复,提出了“两城、八镇、九村,六圈、四廊、多点”保护格局,并纳入正在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为历史文化保护提供规划支撑。目前,中心城区8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并批复实施,实现保护规划全覆盖,共划定核心保护范围48.81公顷,保护区面积162.35公顷。此外,编制了《潍坊乐道院历史文化片区城市设计》《潍坊市中心城区休闲体系概念规划》等历史文化保护相关规划。同时,我市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清保护家底,完善保护名录。目前,中心城区8处历史文化街区、111处历史建筑基本完成测绘建档和挂牌保护工作,并初步搭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平台框架,将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测绘数据录入平台,为保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同时,我市还加强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修复工作,坚持“保护优先、修旧如旧”原则,采取“局部改造、有机更新”方式,有序实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的整治修缮利用工作,传承历史文脉,完善城市功能,留住城市记忆。先后实施了十笏园、坊子坊茨、坊子炭矿、廿里堡火车站—大英烟公司、南大营等5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目前正在开展松园子、坊子坊茨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市住建、文旅等部门积极开展名镇名村和文物修缮保护工作,进一步凸显其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
活化历史文化资源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在,而文化软实力则体现了一座城市基于历史文化底蕴所形成的文化影响力、创造力、引领力和认同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于传承历史文脉、涵养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对于加力文化赋能、提升城市能级活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辨识度,对于激发广大市民对城市的自豪感和发展城市的使命感责任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9月16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潍坊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迎接国家级评估动员会议召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审议并下发了《潍坊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管理的通知》《关于做好潍坊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迎接国家级评估各项准备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这也标志着我市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进入了攻坚阶段。
  目前,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正围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估标准和近期重点任务,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全力加快推进保护整治,把握城市更新国家试点的机遇,积极探索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有效途径。加快实施松园子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有序推进东关印象公园和潍县古城北城墙展示工程,提升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水平,全力做好迎查资料和现场准备工作,对照申报标准要求,集中力量攻坚,确保资料规范完善、街区场景达标丰富。
  同时,我市在充分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和方案,通过设置典故标识牌、建立名人碑亭、命名老街老巷、开辟民俗民间文化长廊、恢复传统习俗等方式把无形文化遗产进行有形再现,并通过这一系列有形的再现,起到潜移默化的宣传作用,提高市民对名城的认知感、荣誉感,使名城保护成为一种自觉行动。此外,持续修缮保护好的文物建筑,作为与历史文化有关的陈列、展览,对有条件开放的文物古迹,做好整治和利用规划,逐步清理整治周边环境,加强活化利用,将其打造成为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文旅景点。我市还通过推进城市记忆工程,深入挖掘提炼我市历史文化特色价值,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媒体,加大名城申报宣传力度,讲好潍坊故事,打造文化品牌,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接下来,我市还将围绕加力文化赋能,以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坚持保护与开发相协调、融合与创新相结合,进一步做好文化本身“挖掘阐释、传承弘扬”、遗址遗迹“保护管理、提升利用”、文旅融合“龙头带动、以旅弘文”三篇文章,创特色、塑优势、树品牌,把争创过程变成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把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文化价值优势,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充分彰显文化的引领力、凝聚力、向心力,力争为潍坊这座城市再添新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