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辉
阅读提示
高密市密水街道地处主城区,辖19个城市社区、6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3万人。社会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群众诉求呈现出体量大、复杂化的特点,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密水街道积极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我为群众办实事”新模式,整合信访、热线等9部门联合办公,建立“邻里服务中心”,设立“三厅九室”,创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把居民吸附在当地,把矛盾化解在社区,蹚出了一条“基础牢、秩序好、服务优、群众满意”的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
打造服务品牌,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密水街道有248个住宅小区,邻里纠纷多发频发。“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人非常注重邻里关系。街道党工委深入践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理念,创办“邻里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党建聚邻、服务暖邻、科技安邻、社会助邻“四大工程”,叫响“有事您说话,邻里一家亲”服务品牌,引导各级干部把居民群众当作兄弟姊妹,落实“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杯热茶、一片真心”工作法,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让群众到邻里中心就像邻居之间串门,就地化解邻里纠纷、群众诉求,实现“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设立党代表、人大代表工作室,汇聚20余名代表定期驻室接待群众,化解矛盾纠纷160余起。创新实施党代表、人大代表定期接听热线制度,听民声、察民情、体民意、解民忧,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放大“书记访谈日”效应,街道领导干部每天轮流坐班接待群众来访,牵头化解疑难复杂案件,加强基层吸附能力,有效遏制矛盾上行。成立由8名成员组成的热线服务队伍,启动街道专门“暖心服务热线”,建立“30分钟反馈”机制、后续跟踪机制,形成服务工作闭环,及时响应群众诉求。中心运行以来,每月受理群众来信来访等各类诉求300余件,90%以上的化解在基层,成为群众的“解忧堂”、矛盾的“终点站”。
创新治理模式,搭建“智慧网格”兜民生。开发了“邻里服务中心云平台”,将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运用到基层治理工作中,实现网络、网格、天网“三网”融合,对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实施全覆盖管理,搭建起社会治理的“智慧大脑”,初步实现了“一网统管、一网统办”,有力提升了社会风险预警预防、应急处置和服务群众效能。366名网格员每日步巡,将群众诉求、发现和解决问题情况反馈到“云平台”,实现了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的网格实体化治理新模式。弘扬睦邻文化,拓展“红色物业”建设成果,建立“星级党支部”“星级网格员”考评机制,成立26支党员“邻里服务队”,聘用72个“邻里红管家”,争取49名民警、辅警下沉进驻19个社区,16名城管执法队员成为社区的“街巷长”,有效解决社区单打独斗、部门各自为政、资源相对分散、工作统筹乏力等问题,搭建“5分钟”网格便民服务圈,处理噪音扰民、房屋漏水等民生事项2600余件,98%以上的民生诉求在网格层面得到解决。
整合多方资源,打出为民解难“组合拳”。工作中发现,一些复杂疑难问题单靠镇街层级力量无法就地解决,如长期积累、久拖不决,就容易造成矛盾激化,影响高质量发展大局。“邻里服务中心”成立“周波调解工作室”,按照“三不限三重新”原则,争取公安、法院、司法等部门支持,刚柔并济,法情相融,打好“感情牌、民生牌、法律牌”,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四调联动”,访调、警调、诉调、律调多调对接,高效调处复杂信访矛盾,先后有72起信访老案得到化解。邻里中心还探索运用“研判+听证+调解”模式,成立信访听证“人才库”,有效开展信访事项听证活动,以信访听证会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定分止争,打消了诉求人的疑惑,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政府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
(作者系高密市密水街道党工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