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建
党的二十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作为基层一线,诸城市昌城镇将紧扣上级部署要求,拿出“拼”的精神、鼓足“闯”的干劲、下好“实”的功夫,斗志昂扬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以新举措、新成效,彰显新气象、新担当。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就要扭住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昌城镇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产业强市、工业优先”战略,梳理得利斯10万吨预制菜、仙坛亿只肉鸡产业生态、海龙元海洋生物制品等新建续建项目20个,总投资49.8亿元。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包靠专班每10天到项目一线开现场会,让干部多跑腿、让企业少操心,全面提升项目建设效率,预计到2023年底,将有11个项目建成投产。在此基础上,实施全员抓招商,用大招商促进大发展,梳理全镇52家重点企业,由26名科级以上干部逐一包靠,每月至少到企业深入调研1次,摸清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上下游配套企业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建立《昌城镇投资意向摸底排查台账》,镇党委、政府每周2次调度招商引资,每半月召开一次线索分析会,新招引名捕食品即食海鲜预制菜、中德高端食品经济产业园、中德智能食品机械等投资过亿元项目7个,其中投资过3亿元的项目4个。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就要壮大集体经济促增收。党的二十大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围绕实现群众、集体“双增收”这一目标,昌城镇按照诸城市唱好“股份合作三步曲”的有关要求,坚持向天要效益,2022年实现了3个网格的光伏整村并网发电,其中福胜网格成为全省分布式屋顶光伏单体并网容量最大的项目,今年将在10个网格成立合作社,推广“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每户群众每年实现增收2000元以上,每安装一户,集体增收400元左右,利用3-5年的时间,完成全镇30%,即4500户以上的光伏推广安装任务,争创全省绿色能源发展标杆乡镇。坚持向地要效益,广泛动员群众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合作社,一方面鼓励合作社依托粮食、板栗、蔬菜等优势农产品开展生产经营;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千企兴千社”,全方位招引工商资本下乡,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整合贯通,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益,力争全年增加集体收入200万元以上。坚持向闲置资源要效益,通过发展农村户用光伏,探索推广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模式,盘活利用网格闲置土地、残垣断壁,让“沉睡”的资源见到经济效益。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就要创新基层治理优服务。党的二十大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作为社会治理的基层“细胞”,昌城镇始终在创新求变上下功夫,在全镇73个网格制定了“人情物事一张图”,将网格内每家每户、各类资源以图文形式展现,大力推进“网格化”治理服务,网格群众由网格员分片包靠,同步建立“每周三个半天遍访联系群众”“四点碰头会”“民情日志”等制度,提高了网格党支部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率,建立起“干部送服务上门”和“群众遇事找干部”的双向互动,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镇,去年,全年办理各类诉求、解决各类纠纷11万余件,矛盾纠纷数量下降54%以上。同时,继续探索推进“四治融合”,每个社区确定1个试点网格,在抓好自治、德治、法治的基础上,推行信治,建立农村信用体系,通过制定评分标准,将群众日常表现、对集体贡献等,全部落实积分管理,设立“红黑榜”,一季度一公布,年底落实奖励。2月18日,车家道口网格评选了60户2022年度“信用星级户”,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逐步建立。
(作者系诸城市昌城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