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希明
通讯员 曹潇予 文/图
防潮坝外,天高海阔,渔舟点点;防潮坝内,盐田泛金,一望无垠。春日里,位于寿光市营里镇的弥河老河口区域生机勃发。
数十年前,寿北大开发的建设者们在这里栉风沐雨,砥砺奋进,誓叫盐碱荒滩变新颜;如今,这里处处澎湃着以盐溴联产为主的循环经济动能,打造了国内少见的“盐渔光储”一体发展的“寿光样板”。当春风拂过大地,营里镇肩扛“老河口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的重任,持续发力,续写华章。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家乡守着地下卤水干着急,种啥啥不收,饭都吃不上。是寿北大开发把芦苇丛生、沟壑纵横的盐碱荒滩改造成了成方连片的养虾池和种植作物的条田、台田,老河口便是当年寿北开发的主战场。”曾担任过营里镇西黑冢子前村党支部书记,现为营里镇机关干部的张保华对往事有发不完的感慨。
他告诉记者,如今的营里镇已经形成了以虾类、贝类等为主的养殖框架,近海养殖滩涂2万亩,“寿光文蛤”“老河口白蛤”等水产品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当地的第一批“万元户”“十万元户”很多都是养虾的村民。
本世纪初,随着工业化步伐加快,作为“工业之母”的原盐成为紧俏货,张保华又见证了家乡“虾改盐”的巨变,白花花的原盐再次把家乡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推向新高度。后来,原盐产业延伸产业链,实现盐溴联产,宝贵的卤水发挥出更大价值。
将生态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营里镇一再承担重任,成为试验田和示范区。广袤的盐田上,一大片蓝色的面板引起了记者注意,这是新能源435兆瓦光伏发电站项目,立足老河口区域丰富的滩涂资源和卤水资源,建设集发电、制盐、养殖、储能为一体的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可实现年收入2.4亿元,解决就业400余人。
“实际上就是‘渔光互补’发电形式,上层用于光伏发电,光伏板下的卤库主要作用是通过晾晒提高卤水卤度,从而用来晒盐和养殖卤虫。”张保华说,项目还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每年可节约燃煤消耗2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0万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老河口区域是绿色生态的象征,是掘金创富的别称,承载着寿光人对大海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近年来,营里镇乃至寿光市从加快乡村全面振兴、践行新发展理念等多个维度出发,将老河口区域升级为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投资50亿元规划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园,引进国内头部养殖企业和周边渔业养殖散户入驻投资建设,构建现代渔业“科研+繁育+生产+加工+冷藏+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样板示范区。
另外,规划建设投资100亿元的国电投风光储多能互补试点等一系列大项目,推进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渠道、产业衍生等全产业链发展,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助力营里镇成为潍坊北部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高地。
一年之计在于春,星光不问赶路人。为了让蓝图尽快变成现实,今年以来,营里镇撸起袖子加油干,或组团赴广东、北京等地对接项目和人才,或与知名院校对接,邀请专家传经送宝,或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以群众增收和构建高质量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目的,在老河口区域布局光伏新能源、盐溴联产、工厂化养殖、文化旅游四大板块,全力拼经济、抓项目、比作风,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寿光打造产业强市,建设实力强品质优生活美的更好潍坊,贡献营里力量!”营里镇党委书记张文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