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赛 通讯员 李慧敏 秦勇超 文/图
近年来,潍坊职业学院按照“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目标要求,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适应性持续提升,学院成为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区域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服务山东职教高地建设、引领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潍职方案”。
党建引领、立德树人 学院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潍坊职业学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抓党建促创建,加快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实施政治引领、强基固本、示范带动、铸魂育人四个工程,党建统领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学院是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建设单位、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全国1+X证书试点高职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院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榜单;入选《2022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高职院校服务贡献60所典型院校、学生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资源建设优势60所院校、教师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榜单。学院连续3年位列山东省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考核第一;连续4年获评市直部门(单位)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优秀等次。学院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山东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先后荣获“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山东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院坚持五育并举,创新产教融合、学岗融通“双融”人才培养模式,“德技并修、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333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持续优化,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学院聚焦区域支柱产业,校企、校地、校校共建协同创新发展平台,科技研发、技术创新、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紧盯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建设为引领,按照“衔接产业、优化布局、重点突破、梯度推进、整体提升”建设思路,建成10个高水平专业群,专业建设水平和服务发展能力大幅跃升;持续优化国家级教学成果“四轮驱动、多元交互”双能教师培育体系,推进师资培养“五个计划”,建成名师名匠领衔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完善“三级联动”校企合作机制,实施“一院一品”校企合作品牌培育计划,助力合作企业争创产教融合型企业,推进专业数字化升级和实训基地提升,学院获评山东省级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产教融合示范单位;搭建多层次服务平台,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学院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支撑;持续完善“1+4+3”内部治理体系,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落实“五权下放”,持续推进人事管理、职称评聘等重点领域改革,依法治校、依章程管理的水平显著提升;混合所有制、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学分制全面推进,创新“三进三融”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建成超融合大数据中心和“全光纤+WIFI6+5G”架构的基础网络,深度应用信息化业务系统42个,形成“一心四链”智慧教育生态体系,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样板校;秉持开放办学理念,优化“平台孵化、双线并进”国际合作模式,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示范;聚焦职业教育热点领域,深化职教改革,落实部省共建山东职教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目标。
近年来,潍坊职业学院全力以赴拼发展拼“双高”,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专业建设、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
育训结合、分类施策 学院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实现新突破
学院紧扣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改革,形成“需求定向、育训结合、分类施策”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新范式,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铸就潍职“金字招牌”。打造人才培养“金名片”,梳理出现代农业亟须的三大类8个方向人才需求,搭建农林科技学院、潍坊职业农民学院和农业经理人学院“三院联动”多元育人平台,分类实施“四位一体”“学-带-创”“农学结合”等培养模式,每年培养涉农专业技能人才1500余人,培训高素质农民1万余人。“潍职农人”享誉齐鲁,学院成为区域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培训主阵地。形成职业农民培训“金方案”,并牵头组建潍坊职业农民学院,在县、区设立分院,遴选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教学点,构建“中高特”三级课程体系,打造“固定课堂+田间课堂+空中课堂”三个课堂,组建“专家+能工巧匠+乡土秀才”三级师资队伍,实施“学院-分院-教学点”三级办学。
学院的“潍职培训”办学方案扬名全国,服务辐射10余省市。构筑服务发展“金品牌”,牵头组建(承建)了全国农村法治教育基地、全国首批企业合规师培训示范基地(潍坊)、山东省农林职教集团、潍坊市大姜脱毒种苗研究院等30余个科技研发平台,通过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系列服务,先后提供服务项目400余个,累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400余项,学院也成为区域现代技术研发、转化和传播基地,被誉为“农民致富靠山”。
学院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统筹推进学历教育、高质量培训、技术服务,为乡村振兴战略精准赋能。农林科技学院、农业经理人学院、潍坊职业农民学院“三院联动”,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业领军人才,截至目前,累计培养培训高素质农民5万余人,3000余名学员成为乡村振兴带头人。搭建全国农产品电商职教集团、大姜脱毒种苗研究院等平台30余个,组建无人机植保等30余支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开展社会服务和技术培训2万余人次。对接中国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等活动,提供技术服务100余次。选派20余名专家组建团队,开展鲁渝科技服务、喀什职业教育帮扶、西藏人参果(蕨麻)品种选育等科技教育服务项目,援渝、援藏、援疆等工作成效显著。
聚焦产业、精准赋能 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学院聚合多维力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理事会、专业群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三级联动”机制,实施订单培养、共建专业、共建产业学院等六种校企合作模式,逐渐走出一条“多维对接、产教科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之路。
结对知名企业,培育多元育人载体。与青岛波尼亚、山东天瑞重工等企业组建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100多个。与北京极智嘉等企业共建专业20个。与华为、北京极智嘉等企业共建华为云学院、极智嘉智慧物流学院等4个产业学院,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紧缺人才。与山东万声集团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并首批入选山东省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项目。牵头组建全国农产品电商等7个职教集团,搭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发展共赢的合作平台。
结对产业园区,服务产业创新发展。与诸城经济开发区和潍坊国家农综区等共建共性技术研究中心,与山东天瑞重工等企业共建磁悬浮精密制造等协同创新平台20余个,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与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建食用菌研究院、智能收获农机装备研究中心、脱毒大姜种苗研究院等高端科研平台。学院获得2020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学院牵头成立潍坊高校创业联盟,深化“333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双创通识教育-专创融合教育-双创实践教育”进阶式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创、专创、科创、赛创、产创“五融合”发展模式,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双创能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特训营年培训学生5000余人,实现在校生双创教育全覆盖。近三年,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荣获1金4银4铜,在山东省赛上荣获10金29银39铜;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1金1银,在山东省赛中荣获3金2银。80余人荣获“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山东省优秀创业者”“山东省大学生优秀创客”“潍坊市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毕业生创业率保持在4%以上,为推进双创战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学院也被选入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100强。
与潍柴动力等行业领先企业紧密合作,共建智能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新专业。建成国家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深化“双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产业升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改造,与青岛农业大学、天瑞重工等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20项,成果与技术服务收益1.5亿元。同时,围绕行业产业关键技术问题,共建环渤海绿色化工应用技术、耐盐碱植物引种繁育、可视化交互设计3个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协同攻关工业污盐资源化利用指标检测和技术改进等关键技术3项。设立市级以上科研平台30余个,年培训5万余人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学院服务区域高端装备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提升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近三年为潍柴动力、海尔集团、豪迈集团等区域制造业龙头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2000余人。服务磁悬浮新兴产业,聚焦磁悬浮精密制造领域,与山东天瑞重工共建天瑞产业学院,每年培养磁悬浮产业高端人才100余人。依托产业学院和生产性实训基地,承担SMT加工、潍柴发动机配套零件加工等企业生产项目,年均完成产品加工500余万件。依托山东省磁悬浮精密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技术瓶颈,攻克磁悬浮电机转子加工难、性能不稳定技术难题;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研发麦克风智能装配与焊接等关键技术6项;完成成果转化12项。专业群成为服务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人才供给基地和技术创新平台。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潍坊职业学院将继续融入地方、服务发展,为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潍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