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辉
阅读提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既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应把握几个着力点。
以党建为引领,筑牢乡村治理“桥头堡”
强化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一核多元”的协同治理体系,以创新治理为动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切实将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选优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真正把队伍抓起来、管起来、用起来,着力培育一支能担当、善作为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加强农村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打造党建示范村,整顿软弱涣散村,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树立融合党建理念,纠正“党务、村务两张皮”的错误倾向,将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基层党组织“有形”覆盖,打通落实基层治理责任的“神经末梢”,以达到凝心聚力、强基固本筑堡垒的作用。
以经济为基础,激活乡村治理“内动力”
农业经济发展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力度,在政策、金融、土地、法律、服务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唤醒“沉睡资本”,完善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向专业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要效益。不断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模式,优化集体经济发展环境,协调推进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发展,充盈乡村治理的经济资源,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以网格化运作为支撑,织密乡村治理“一张网”
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精细化和精准化。根据“红网治村”工作规范,按照定人、定事、定责的要求,每个网格设置网格长、网格员和志愿者,整合党建、综治、安全、环保等力量,健全交流服务、协调联动、议事决策和工作考核等机制,以“微网格”推动“大治理”。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数字赋能,实现治理主体与治理手段的现代化融合。坚持问题导向,广泛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把解决农民实际问题作为评价乡村治理实效的标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利用村民代表大会、党群议事会、协商议事会等平台,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
以“三治融合”强保障,铸造乡村治理“压舱石”
以自治为基础,抓牢乡村治理的核心内容。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保障农民自治权利,积极引导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健全多元参与、充满活力的自治体系。以法治为保障,构建规范的法治环境。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提升全民法治素养,聚焦基层治理难点堵点,重点解决突出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咨询服务等问题,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德治为灵魂,涵育文明乡风。加强“四德”建设,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建设融入乡村德治体系中,挖掘乡土文化资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激励竞争增活力,打造乡村治理“新引擎”
规范落实考核机制,以工作实绩为标准,发挥乡村治理的激励导向作用,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建“两规范两提升”行动,抓好“双激励、双挂钩”制度落实。以“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三年行动”为抓手,将村党组织划分为“强基”“创优”“示范”三种类型,因村制宜确定提升措施。积极组织乡村振兴“擂台比武”,通过现场评比、集中开会述职等方式,晒亮点、谈体会、找差距、比成果,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营造“横向打擂台、纵向抓攻坚”的浓厚氛围。加强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畅通村干部职业发展通道,提升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力度,推进社会工作者、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才进社区,完善党员干部挂钩联系社区制度。
(作者单位:寒亭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