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方文婷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多年来,潍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进共同富裕,开拓出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振兴之路,为建设农业强国、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蹚出潍坊路径,提供潍坊经验。
如今,潍坊村村有好戏,特色产业生机勃勃,农房屋舍错落有致,现代设施健全完善,村民生活幸福美满……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走进现实。
千方百计发展村集体经济
走好富民强村之路
每逢节假日,大量游客涌入诸城市蔡家沟村,在这里参观美术馆、画室,购买村民的文创产品。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让蔡家沟村“脱胎换骨”。古老村落与艺术深度融合,色彩斑斓的画作充斥在街巷,艺术氛围氤氲全村。现在的蔡家沟村,已经蜕变成集文创旅游、社会服务、艺术创作、学术研讨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村庄。引来文化活水,开启一场文旅融合振兴乡村的试验。
村北的标准蔬菜大棚成方连片,村东的智能大牧场设施齐全,村南的五龙湖风光旖旎。冬日时节,安丘市郚山镇泥沟村到处积蓄着生机。小山村也有大产业,电商孵化基地、龙溪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畜牧业养殖基地……这里的特色产业包罗万象,共奏乡村振兴“致富曲”。
村民要致富,产业是关键。我市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坚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大力推进先进技术普及推广,深入实施“百名专家联牧场,产教融合促振兴”和“千人联千社,培育新主体”科技兴农行动,去年1100名农业技术人员包靠生产主体,累计开展技术指导服务2万多场次,“面对面”“手把手”向群众传授技术、解决难题。
拓展创新“三个模式”,我市全域启动实施“双百双千”工程,将利用3年左右时间,打造100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提升1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做强1000家农业经营主体,推动1000个村庄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典型引领、以点带面,实现全域提升、全面振兴。
在此基础上,各村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实现由“一村美”向“村村美”拓展、“一域兴”向“全域兴”跃升,越来越多的村庄有了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和底气。
去年,我市26家企业入围中国农业企业500强,103家合作社入围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数量均列全国地级市首位。7个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70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百万元以上。
探索建设共富“产业联合体”
提升农民增收成色
“富裕”体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表现为社会财富数量多;“共同”体现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反映财富分配的结果。拥有了丰厚的产业基础后,如何让更多小农户拥抱大市场,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合作社不但提供质优价廉的种苗,而且以保底价回收种出来的农产品,我们既放心又能挣钱。所以只要能干,我就会继续干下去。”昌乐县宝都街道蔡辛村村民刘培东说。有了合作社当靠山,农户的产品不愁卖,开展生产有底气,收入有保障。
这里提到的合作社,就是昌乐县宝城瓜菜专业合作社。推行标准化种植,在大型商超、电商与瓜农之间建立供需平台,建成全自动化作业的育苗基质加工厂……多措并举,为村民致富增收“保驾护航”,合作社的存在不仅给村民吃了“定心丸”,也切实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
可以说,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市通过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外塑形象、内提质量”行动,推动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农民合作社办公司,加快提档升级、提质增效,聚力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开展种植单品攻坚,扩大“三品一标”覆盖,全面提高农业质效。
我市充分发挥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发展、惠农富农中的引领作用,强龙头、育主体,打造群山高峰并秀、综合实力强劲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智慧牧场”主体矩阵。目前,全市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达4.1万多家,带动70%的农户进入产业化链条,98%的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
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发展成果与村民共享
寿光市洛城街道屯西村老年活动中心内,健身按摩、图书阅览、舞蹈瑜伽、书法影视、棋牌娱乐等功能区应有尽有,可以全方位解决村民休闲、娱乐、健身、学习等生活需求。不远处,仓颉汉字艺术馆静静伫立,让前来参观者流连其中,感受文字魅力。看似不起眼的小村庄“内含乾坤”。
“只要有空,我就来老年活动中心下棋、练太极,累了还可以在按摩椅上放松一下。老了还能享受到这样丰富的文化服务,很满足。”屯西村村民傅先生感慨道。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文章做到今天,已经不单单是在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而是在更高水平上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共同富裕不是单纯的物质富裕,而是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
近年来,我市加快打造景区化示范片区,推动基础设施连片建设、公共服务连片提升、人居环境连片整治,系统推进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这两年,村里建成了健身广场,中心路和南北、东西8条路全部硬化,村子变得居住、出行方便且环境美观,村民都很满意。”安丘市郚山镇泥沟村党支部书记秦强说。日积月累,功到自然成。如今,我市诸多乡村的形象气质已经焕然一新,实现了让更多发展成果与村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