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石心肠

(2024年03月22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薛静

  我花了四个多小时,几乎是一动没动地看完了古尔纳的《砾心》。随后的下午,我就坐在那里,让所有的思维随意横冲直撞,直到彻底冷静。
  《砾心》的书名,来自于“Gravel Heart”的直译,即“砂砾之心”。这个词也来自于莎士比亚名作《一报还一报》的某句台词。读者可以理解成“像砂砾一样坚硬粗糙的心”,也可以理解成“被砂砾一样的现实打磨变得麻木的心”。在我这儿,我其实更喜欢《一报还一报》里的那句翻译,“铁石心肠”。
  主人公塞利姆的前16年,被分割成拥有父亲的日子和父亲离去的日子。父亲在身边的时候,他尽管记不清那些动荡年月里的琐碎日常,但家庭温馨安静的气息一直深深地烙刻在他的脑海中。7岁那年,父亲忽然离家出走,母亲对此缄默不言,不安、疑惑、愤怒、失望的情绪充斥在塞利姆的成长中,直到某天母亲生下了一个妹妹。最接近真相的时候,塞利姆退却了,像父亲当年所做得那样,自我流放般地逃离了这片故土,踏上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从此他的人生,又被分割成了在故乡的和离开故乡的。
  逃避能带来什么呢?后来的十几年时间里,塞利姆身体力行地证明了“逃避可耻而且也没用”。他揣测到了父母断绝往来的原因,于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舅舅的庇护,跌跌撞撞地向着未知的前方走去,再也没有回头看一眼。他只是给母亲写信,从不打电话。信也是一写好几份,寄给母亲的是一些寻常报平安问候的话,撕毁的是不满意的。还有最后一份,写满对母亲的怨恨,可也只是夹在自己的笔记本中,一份又一份,一直塞满好几本笔记本。时间从不会因某人的祈祷而停下。在外漂泊的十几年里,塞利姆也想过与自我和解,与母亲对话,但每到关键时刻,他就胆怯了。
  一直到获悉母亲去世的消息。塞利姆重新回到出生地,也见到了多年未见、未知消息的父亲。父子两个人终于鼓起勇气,在漫长的黑夜中,一个成为讲述者,一个成为沉默的听众。残酷的真相时隔多年被猛然揭开,曾经的揣测变成无可辩驳的事实,塞利姆平静的外表下,是日渐崩溃的心。就像十几年前他离开舅舅家那样,这次,他再一次地离开了。而放下了所有的父亲,也在他走后离开了这个世界。
  塞利姆看似是最符合“砾心”的人。当他猜到了当年的真相时,不惜背负“忘恩负义”的指责,举目无亲也要跟舅舅断绝关系。即便是亲生母亲,也只是写信表示自己还活着而已。他有着砂砾一样坚硬的心,不要亲人,不要亲情,将他们的好意拒之门外。但“砾心”,仿佛说的又是所有人。是无法接受现实,宁愿离家出走行尸走肉一般活着的父亲;是冷漠自私,将一桩被强迫的肮脏交易视作飞黄腾达之路的舅舅;是没有自我,情愿放弃家人甘愿为他人奉献一切的母亲;更是公平正义社会秩序崩塌之下,普通人迫于利益至上与强权政治互生缠绕而不得不低头的现实。曾经柔软善良的心,被粗粝的现实磨砺到僵硬,如同垃圾堆里的破砖烂瓦一样,随意丢弃无人在意。而失去了人类最本质的善良,留着这颗“砾心”,又有什么意义呢?
  揭开真相的那几章,被古尔纳命名为“第一夜”“第二夜”,如同《一千零一夜》一样,童话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令人悲痛欲绝的现实。塞利姆最后与父亲谈起了《一报还一报》。戏剧中,女主角不肯屈就于权贵的胁迫,去监狱劝说弟弟勇敢地面对死刑,由此被弟弟指责为“铁心石肠”。塞利姆该是期盼着母亲也拥有这样的“铁石心肠”吧。可惜古尔纳不是莎士比亚,他没有给出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而是对权力和道德的关系作出了更加符合现实的判断。于是,塞利姆成了父母婚姻废墟上的一片瓦砾。而举目望去,失去稳定秩序的动荡社会中,这样的瓦砾又何止塞利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