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金凤 通讯员 张帆 徐友恒)潍坊作为全国重要的“粮袋子”“菜篮子”,耕地保护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我市严格落实中央、省关于耕地保护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全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023年,全市耕地面积净增加约9127公顷,位列全省第一。在省级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首考”中获评优秀等次,获省级耕地保护激励资金3000万元、新增指标40公顷。
做深“田长制”,守好“饭碗田”。记者发现,在一些田间地头竖立起“田长制”责任区的牌子,清楚地写明各级田长的信息、监督电话和保护面积以及范围示意图等。我市聚焦实化、细化耕地保护责任,推深做实“田长制”,印发实施《关于建立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田长制”工作方案》《健全“田长制”严格保护耕地维护粮食安全实施方案》,切实发挥各级田长、特别是镇村两级田长的作用,定期对辖区耕地进行全覆盖巡查,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制止,推动耕地保护关口前移。目前,全市有市县镇村四级田长9454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耕地保护格局,实现“每块农田都有人管”。
用足“硬措施”,落实“责任制”。我市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持续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夯实耕地保护基础。先后出台《关于深化制度创新强化耕地保护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压实基层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和部门共同监管责任,全方位夯实耕地保护工作基础。探索推行“一二三六一”工作机制,对县市区“量身定制”一本台账、“面对面”精准交底、常态化帮扶指导,“三函制度”、挂牌督办、警示约谈等措施多管齐下,层层传导压力,推动工作落地落实。围绕临时用地、设施农用地、光伏用地、“开天窗”用地等四个方面,制定出台具体办法,强化全周期监管,从源头防范“非粮化”“非农化”问题。
打好“组合拳”,激发“内动力”。为了真正让耕地保护成效突出的地方“得实惠”“有保障”,我市出台耕地保护激励办法,围绕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耕地占补平衡落实、土地整治及后期管护、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建设等工作,建立资金和指标双激励机制,推动项目、资金、政策等要素向耕地保护成效突出的县镇倾斜。2023年全市对保护成效突出的3个县市区和14个镇街进行了资金和指标“双激励”,激发基层耕地保护的内生动力。
当好“宣传员”,营造“好氛围”。耕地保护的关键在基层、在农民。各级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开展“耕地保护进万家”“田长话耕保”等主题宣传活动,利用农村大集等面对面宣传耕地保护政策,广泛宣传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耕地保护“六个严禁”、永久基本农田“四严禁”、耕地用途“五不得”等政策要求,推动耕地保护入村、入户、入脑、入心。同时,挖掘正反面典型案例,拍摄警示教育片,发挥引导和警示作用,切实提升群众对耕地保护的知晓度、参与度,营造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