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金凤 通讯员 张潇丹 马云彭)“高新区全力保障项目用地需求,加大批而未供土地处置力度。筛选出盛瑞股份有限公司及周边11公顷批而未供和低效企业用地,由国资公司投资建设盛瑞配套企业园,吸引企业入驻,提升集约用地水平,给予优惠政策支撑,结合高新区实际,对符合产业导向的大项目,从用地、投资、财税等10个方面制定31条具体支持激励措施。”近日,潍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分局党总支委员李晓辉告诉记者,园区按照高新区工业用地最低限价70%作为土地出让底价,仅此一项为企业降低用地成本1.2亿元。严格用地监管,要求入驻企业来了就得是规模化、来了就得是高精尖、来了就得是新动能。
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高新区针对区内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产业集群发展,配套企业数量多的特点,采取工业地产模式,成功打造了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盛瑞配套产业园、歌尔智能制造产业园、航空航天产业园、生物医药园等一大批工业地产园区。
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是潍坊市和高新区重点打造的“双招双引”高位平台,产业园总规划面积2000公顷,规划引进企业500家以上,计划投资2000亿元以上,打造年产值5000亿元以上、税收300亿元以上的高端动力产业园。山东高创动力科技园建设运营公司总经理郭嘉梁说,高创集团专门成立高创动力科技园建设运营有限公司,科学规划布局,统一投资建设,对工业、仓储、研发、办公、商业等用途用地合理集中,产业园模式组合建设,实现了土地功能上的复合利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企业可“拎包入住”,大企业比邻而居,助力投资企业轻装上阵,将资金全部投入设备、研发,投产即可见效,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目前有聚源电子、宇太智能、铭弘科技、银轮科技等12家企业投产达效,另有多家企业正在对接洽谈。
记者了解到,高新区工业地产模式采用立体开发,饱和式利用土地资源,如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一期项目用地规模41公顷,容积率大于1.0,建筑系数高达50%,达到国家级开发区要求投资强度的4倍;对项目进行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监管,要求入园企业符合配套标准的同时与运营的国资公司签订《入园监管协议》,对投资强度、投产时间、产值税收强度、能耗标准、环保要求、违约责任等内容进行约定,对达不到要求的及时清退。
通过工业地产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程度。随着潍柴集团的一路高歌猛进,产业集群效应愈加凸显,一大批全国甚至全球知名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向高新区提出用地要求,浙江银轮股份有限公司的“国六排放尾气后处理系统生产项目”,总投资1.4亿元,需要厂房1.5万平方米;宇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热管理系统生产项目”,总投资3亿元,需要厂房0.8万平方米。这些企业用地强度高,投资数额大且用地集约,如按照以往土地保障方式,为每个项目单独供应土地,由企业自行办理规划、用地、环评、能评、水评等各项手续,然后投资建设,会大大增加企业用地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也不利于政府对项目进行全周期监管。
针对上述问题,高新区将樱前街以北、杨瓦路以西41公顷土地,采取工业地产模式,由山东高创投资建设公司建设运营,用于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一期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106亿元,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按照各项目需求建设高标准厂房,让企业“拎包入住”,同步建设科研孵化、总部办公、人才公寓、停车楼等服务设施,打造生产研发一体、配套设施一流、生态环境优美的绿色高端园区。目前已完成建设16栋厂房和1栋配套中心,建成面积约24.5万平方米,其余正在加快建设中,已落地全球细分行业领军企业35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3家、外资企业12家,聚源电子等6家企业当年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