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韶华
近年来,市司法局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聚焦法治赋能产业链助力经济发展,统筹各类法治资源,积极为产业链及重点环节企业提供综合法治服务,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护航企业健康成长、行业良性发展、产业提质增效。
精准发力赋能产业发展底气
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链,更需要精准化有针对性的法治赋能措施。在“中国蔬菜之乡”寿光,“法律服务链+蔬菜产业链”双链融合机制将法律服务的触角全覆盖到优势产业的每个环节,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今年6月初,在成功化解一批蔬菜买卖纠纷后,寿光市蔬菜产业法律服务团成员分片区到辖区的大棚种植区、市场购销点、合作社,就蔬菜购销、企业规范经营等方面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了专题宣讲,提醒菜农注意保存好相关证据,引导大家通过合理途径依法维权。
产业要实现长足发展,离不开良性健康的发展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市委依法治市办出台《实施法治赋能产业链工程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方案》,创新政府决策“事前事中事后”全程闭环审查,深化“法治双审”协同联动机制,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推动合法性审核与公平竞争审查双审协同。截至目前已审核“双招双引”、产业扶持、外资利用、招标投标等各类涉及市场主体的政策措施175件,纠正排除、限制竞争的违规风险30余处。
破除梗阻厚植发展环境沃土
产业链上各类经济活动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遇阻,就会影响到整个链条的发展步调。市司法局深化涉企执法阳光监督改革,搭建涉企行政检查报备系统,多元助力破除发展梗阻,助力产业稳步发展。
花卉产业是青州的重要产业,建好温室大棚是相关企业的发展根基。青州某花卉公司在建设过程中,因大棚质量与施工方产生较大分歧,一直未达成和解。 青州市花卉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在摸清来龙去脉后,多次与双方负责人进行沟通,晓之以法、明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说服施工方中止合同,花卉公司另找工程队施工,既保证了温室大棚工程进度,也维护了施工方的合法权益。
为产业发展清除“硌脚石”,市司法局积极推进行业调解组织建设,在产业聚集区、重点工业园区、行业协会等地点设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及时化解企业在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环节引发的矛盾纠纷。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类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102个,村(社区)、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7200余个。
涉企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头雁+”模式解纷效果同样突出。市司法局在全省首推行政诉讼案件正职负责人出庭应诉全覆盖,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到100%,搭建起企业和行政执法机关面对面沟通“桥梁”。
延伸服务助力企业加速前行
产业链发展到哪里,法治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市司法局不断拓展法律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聚焦企业发展中的“急难愁盼”,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为产业发展加装“助推器”。
供应链公司是新兴的业态模式,合作对象多,商业活动频繁。潍坊某供应链公司因法定代表人出差无法完成签约,昌邑市公证处“企业公证顾问”通过线上平台远程视频的形式,当天办理完成委托公证,助力企业顺利签订合作协议。
市司法局通过深化“企业公证顾问”制度,落实涉企公证“一次办好”,开辟公证服务“绿色通道”,为企业提供高效的综合性公证服务。今年以来,已办理各类涉企公证6200余件。
如今,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已成为“企业法律管家”的常规项目,“体检表”包含着九大类、八大风险模块、65项合规体检项目、90余个法律风险点,“企业成长+法律服务”全链条融合服务模式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链条的法治保障。同时,市司法局还定期邀请专业律师、专家为企业开展“定制法治培训课”,优化升级“律师来了”平台,有效提升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规避风险、抵御风险、应对风险的能力。据统计,“律师来了”平台已入驻律所244个,今年以来线上免费为企业群众解答法律咨询68万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