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05版:汇聚奋进力量 建设更好潍坊

06版:汇聚奋进力量 建设更好潍坊

07版:汇聚奋进力量 建设更好潍坊

08版:汇聚奋进力量 建设更好潍坊

郭银哲:缝制棉被有“针”功夫

(2024年07月09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郭银哲在缝制被罩。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杰 文/图
  一床手工缝制的棉被,不仅温暖舒适,更蕴藏着匠人独有的精神记忆。在奎文区北海路街道圣疃巷,43岁的郭银哲经营着一家不足40平方米的“纯手工家纺”店,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加工被套做棉被的老店。19年来,郭银哲坚守匠心,用一针一线缝制出一床床棉被,暖身又暖心。
  6月29日,在“纯手工家纺”店内,郭银哲正在为顾客缝制一床新的棉被。记者迈进大门,墙上各种花色的布料映入眼帘,对面则是郭银哲加工用的缝纫机,地上堆满了白花花的棉絮,旁边几床崭新的棉被套着透明袋子,整齐地摆放在桌上。
  从学徒工到成为颇有名气的棉被手艺人,郭银哲用了近20年的时间。“我父亲就是弹棉匠,从小看着他弹棉花做棉被,时间久了也就会了。”郭银哲说,他2005年开始加工棉被,2016年将新店开在圣疃巷。“在我看来,老一辈的手艺,需要有人传承。”郭银哲说。
  学艺的过程很苦,父亲对郭银哲要求很严格,稍有差池就要重新做。“加工棉被套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同练武一样,讲究身稳、腰稳、手稳。”郭银哲介绍,加工一床被套,需敲弹几千下,利用弹弦的震动使棉花纤维打开,再将整床被套作为整体进行敲弹。而后,用无数根纱线固定背面,经过打磨和缝制,历经2个多小时才能完成。
  郭银哲秉持匠心,坚守着加工被套做棉被这门传统技艺。“棉花被有个缺点,就是不能洗,盖久了,棉花被压实,盖在身上厚重且不舒服。这时,就要将棉被重新加工一遍,整旧如新。”郭银哲说。
  加工被套做棉被是手艺活,只有手艺好,诚信经营,才能在市场大潮中立足。
  “现在市场上有各式各样的被子,但传统棉被没有退出人们的视线。经常有一些顾客拿着原先的旧被来翻新。厚实的‘老棉被’虽然没什么新意,但是盖起来更加舒服暖和。”郭银哲说,现在是夏季,店内做夏凉被比较多,而春、秋、冬三季则是做棉花被的旺季。
  随着时代发展,加工被套做棉被已经发展成为半手工、半机械化,但在郭银哲看来,用机器做成的棉花被总是少了一丝情感。他说:“手工缝制的棉花被,一针一线中饱含着更多的温情。”
  传承老手艺,最美是匠心。“被套加工得好不好,关键要看弹出的棉花内胆是否均匀、四边是否平直。而棉花被要想用着舒服,中间区域一定要厚一些,两边要薄一些,这个坡度是否平缓是被套加工得好坏的关键所在。”郭银哲说,每一道工序都关系到棉花被是否紧实、暖和,他都会认真处理。正是因为这份严谨,每天到他店里的新老顾客特别多。
  量尺、剪裁、缝纫、加工被套……郭银哲从早忙到晚,几乎天天如此,一年能做2000多床棉被。
  与时俱进,才能不被淘汰。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的变化,郭银哲还走出去参加各类展会,亲自进货,对于布料的材质、花色,他都亲自挑选,力求用最好的布料做最暖心的棉被。如今,他的店里不仅承接婚庆用品和喜被,日常家居的床上用品、窗帘等也是一应俱全,此外,他还上门测量尺寸,给顾客提供最大的便利和周到的服务。
  一床棉花被,一颗匠人心。“我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用最精湛的技术缝制出最好的棉花被,也希望有更多人了解这门老手艺。”郭银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