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市范围内降雨较多,土壤湿润,为野生蘑菇的生长提供了条件,高温、高湿环境下,在树林、草地、山丘、平原,以及朽木、粪堆等,常常可以看到蘑菇。有些野生蘑菇是有毒的,而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难以鉴别,民间经验也不够可靠,野生蘑菇在我市食用价值不大,一旦误食毒蘑菇后果严重。为切实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潍坊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勿采、勿食野生蘑菇,谨防毒蘑菇中毒!对于野生毒蘑菇的相关问题,潍坊市疾控中心的专家也进行了详细解答。
什么是毒蘑菇中毒?
毒蘑菇又叫毒蕈,毒蕈中毒是指误食毒蘑菇而引起的急性中毒,常有家庭聚集和群体性发病的特点,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因摄入毒蘑菇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器官损害,是目前国内食物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毒蘑菇的认知误区有哪些?
1.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错!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比如褶孔牛肝菌是颜色鲜艳的食用菌,而灰白色的灰花纹鹅膏是毒蘑菇。
2.毒蘑菇做熟就没有毒了。
错!毒蘑菇毒素毒性稳定且耐热,一般烹调方法根本无法破坏,加入其它作料,比如大蒜、生姜等,也不能破坏毒素。
3.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错!干净的树下一样可以长毒蘑菇,比如鹅膏、口蘑、红菇中一些有毒种类也可以生长在松林中。
4.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没变颜色就没有毒。
错!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如毒蘑菇中最毒的鹅膏毒素不能发生颜色反应。
5.生蛆、生虫的蘑菇没有毒。
错!许多剧毒的鹅膏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
6.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
错!有不少毒蘑菇受伤后,不分泌乳汁,也不变色,而食用菌受伤后颜色会发生变化,它们不仅没有毒,还很美味。
7.毒蘑菇水一泡就变浑,无毒的泡在水里是清澈的。
错!水变浑是因为蘑菇含有浆液,既可能是有毒的,也可以是无毒的,很多毒蘑菇泡水也不会变浑。
毒蘑菇中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胃肠炎型。多在食用后2小时左右发病。表现为剧烈腹泻、腹痛、恶心呕吐,一般不发热。该型是极普遍的误食毒蘑菇中毒类型,中毒病程短,及时治疗恢复较快。
2.神经精神型。除肠胃炎的症状外,还有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心跳减缓、代谢水平减缓等副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严重者可有谵妄、幻觉、呼吸抑制等表现,甚至死亡。
3.溶血型。起初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由于红细胞被破坏,发病3至4日后出现溶血性黄疸、肝脾肿大,少数中毒者出现血红蛋白尿、溶血性贫血。
4.脏器损害型。此型中毒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很高。其临床表现按病情发展可以分为:
①潜伏期:一般无任何症状。
②胃肠炎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脐周腹痛、水样便腹泻,但多不严重,常在1至2天后缓解。
③假愈期:多无症状,或仅感轻微乏力、不思饮食等。
④脏器损害期:突然出现肝、肾、心、脑等脏器损害,肝脏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少尿、血尿,甚至发生急性肝坏死、肝性脑病、尿毒症,并可以导致死亡。
⑤精神症状期:部分患者呈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甚至昏迷惊厥。可因呼吸、循环中枢抑制或肝性脑病而死亡。
⑥恢复期:部分患者经过积极治疗,一般在2至3周后进入恢复期,中毒症状消失,肝功能好转并痊愈。
食用毒蘑菇中毒怎么办?
1.尽快就医。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出现不适,要尽快就医。如意识清醒可立即催吐,若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以免引起窒息,而且一起食用过毒蘑菇的人,无论是否有中毒症状,都应该就医,要特别注意“假愈期”,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2.留存野生菌样本。就医时,及时告知医生野生蘑菇食用史,最好携带未食用的野生蘑菇或者野生蘑菇的照片,以便确定野生菌的种类,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路欣 通讯员 陈婕 赵忠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