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仁术铸就生命之光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医者风采展示

(2024年08月2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绍坤
韩文革
席素婷
贺光辉
胡兆秋
张晓琦
王述波
潘建亮
  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作为医者,他们以医术为剑,斩断病魔的枷锁;以仁心为灯,照亮患者归家的路途。近日,记者走进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倾听他们的“医”线故事。

◥张绍坤:患者生死瞬间的忠实“守门人”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张绍坤从医29年来一直兢兢业业,是患者生死瞬间的忠实“守门人”,也是集内科诊治与外科动手能力于一身的高手。他带领他的团队从死神手里抢人时从不含糊。自己做到随叫随到和24小时在线之外,他还带领学科不断发展壮大。
  张绍坤说,有很多慢阻肺的病人,常年吸烟,平常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也不在意,等肺功能非常差、劳动能力下降的时候才会去做检查,经胸部CT和肺功能检查,已经是重度肺功能损害,这些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劳动、活动耐力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有一位老患者,10年前就被诊断为慢阻肺,张绍坤劝他戒烟,他没有听从医生的劝导。10年后,65岁的他肺功能已经非常差,稍微活动就会咳喘,每年肺功能下降接近100毫升。因为喘不上气无法入睡、走路困难再次入院,张绍坤耐心劝说患者。患者终于意识到吸烟的危害,便开始积极戒烟,锻炼肺功能,吸入改善肺功能的药物。之后,这位患者的活动耐力明显改善。他对医护人员再三表示感谢,说是医生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近期,84岁的王女士由家人用轮椅推入病房,体型瘦弱、面容愁苦。她因肺炎入院,既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且因既往甲状腺手术遗留了声带麻痹,导致呼吸时常有喘鸣音,睡眠时尤为显著,更为痛苦的是病毒感染后咳痰愈发艰难,伴有饮食呛咳、服药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病情比较复杂。张绍坤不断安抚老人,给予老人信心。医护人员从药物支持、心理支持、饮食、作息、护理、病房环境等多方面精心照护患者。每日查房结束时,老人常含泪对张绍坤致谢。经过30多个日日夜夜,患者最终病情稳定出院。老人非常感激,因言语困难,出院前在纸上嘱托亲人一定要定制一面大大的锦旗,写上“一代天使、博大爱心、温暖世间”,并在出院当天亲自将锦旗送到医护人员手中。在患者的认可中,张绍坤带领他的团队,继续用专业守护健康、用仁心呵护生命。

◥韩文革:以爱之名,守护生命之光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五部主任韩文革从医30余年,一直致力于呼吸疾病的防治工作,患者至上,是她不变的信仰。“我在工作中一直与呼吸疾病‘作战’,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到更多的患者。”韩文革说。
  韩文革临床工作非常繁忙,特别是科室内急危重症、疑难病例多,面对的挑战也多,经常因为抢救患者、病例讨论而加班加点,无暇顾及家人,不知放弃了多少节假日的休息。
  一次,外院转来的一名脑膜炎患者,高热、意识不清、烦燥不安、频频呕血,生命垂危,家属非常紧张。韩文革不顾一天工作的劳累,不顾正患重病的母亲,毅然返回科室,全力抢救患者……每一个指令都精准无误,每一次操作都凝聚着对生命的敬畏。一套急救流程下来,患者转危为安,但是韩文革仍然放心不下,一直到患者各项体征稳定后才离开病房,此时已经是凌晨3点多。“其实像这样半夜离家抢救病人,对我来说很正常。”韩文革说。因为在她的心中,患者永远是第一位的,对患者病情的微妙变化,甚至在情绪方面的细微波动,她都了如指掌,但对于家人,她却显得粗心,没有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细腻,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取舍之间,她选择了热爱的工作。病房办公室墙上挂满的锦旗、患者送来的一封封感谢信、患者康复出院时满怀喜悦的笑脸,就是她最大的收获。
  在工作中,韩文革善于总结经验,积极开拓创新,从病人的发现、诊断、鉴别诊断,到病人的全程治疗、随访、管理,探索制定出了一整套规范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能。韩文革只是我市千万医护人员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与汗水,编织着守护生命的壮丽诗篇。那些感谢信与笑脸,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不仅照亮了患者的康复之路,也映照出韩文革那颗无私奉献、温暖如初的心。

◥席素婷: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
  席素婷,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八部主任,已经在临床一线工作了35年。
  “我在上初中的时候,我的姨夫就得了老慢支、肺气肿,因为疾病的折磨,没有办法干家务。”席素婷回忆,眼看着亲人在疾病的折磨下一点点失去了生活质量,甚至是生命,学医的种子便深深地扎在了她的心里,而她的这一决定也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
  “首先,我的母亲就非常支持我学医,而且母亲做事非常认真负责,正因为如此,踏实做人的品格也一直影响和贯穿了我整个从医生涯,一定要用善良和慈爱的心对待每一个病人。”席素婷说。背负着家人的希望,席素婷开始了自己的从医之路。一直以来,她坚持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和床旁医生。有温度的医生,不仅仅要治病救人,更多的是需要有耐心,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应患者之所需。床旁医生则要“脚站在地上,根扎在土里”,因为病情变化是在分秒之间,医生需要随时掌握患者的情况,并对病情下达相关医嘱。
  席素婷印象最深的是一名重症哮喘病人刘先生,60多岁。由于情况比较严重,她在病人的床前守了近一周。家属对自己也非常信任,后来还送来了感谢信。
  2013年,席素婷开始在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她和同事们在呼吸领域不断进取,荣誉和认可也接踵而至。除此之外,席素婷非常重视传承,她注重培养年轻医生,带着他们接触最前沿的医疗技术和理论。她还经常深入基层,帮助基层医生更好地提升技术。“说实话,我80%的时间都在医院和工作中,这种状态已经形成了习惯。”席素婷说道。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在席素婷的身上得到最生动的诠释。每一个病人的康复都是对她最大的奖赏,每一张笑脸的绽放都是对她最深的慰藉。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医者不仅仅是技术的代名词,更是心灵的守护者。

◥贺光辉:多付出一些,让希望多一些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医疗部、介入科主任贺光辉从医16年以来,见过太多因颅脑疾患而备受折磨的患者,有时候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救治,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让他深感遗憾。8月1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只想多付出一些,让患者与家属的希望多一些。”
  王先生在一个周末的凌晨突发剧烈头痛,被120救护车紧急送到了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急诊医学科。接诊医生迅速行动,完善患者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随即启动绿色通道,初步诊断为颅内动脉瘤伴急性破裂,即刻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完成造影后明确诊断为前交通脑动脉瘤破裂出血。
  情况十分紧急,患者入院后,介入科团队对其病情仔细研究,决定采用创伤最小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进行救治。但患者的家属因手术花费较大,一时无法凑齐住院费。贺光辉当机立断:“先救人,住院费后期再说。”然而在准备手术时,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出现右侧额叶血肿,患者病情危急。贺光辉带领专业医护团队临危不惧、紧密协作,在极短的时间内使用支架辅助微弹簧圈对动脉瘤进行了有效、充分地栓塞,成功遏制了病情的恶化。术后,王先生被转至ICU继续治疗,两天后情况好转转入普通病房。经过后续精心护理和治疗,王先生康复出院,现已恢复正常生活并重返工作岗位。王先生及其家属为贺光辉等医护人员送来了感谢信及锦旗表达感激之情,他的妻子满怀感激地说:“因为有你们,我家的天没有塌!”
  介入科医生与普通医生不同,他们着“铅衣”与射线并肩“战斗”,每台手术下来都是汗流浃背。贺光辉常年负重站立,留下了严重的腰腿疼,一天手术下来,经常因腰痛无法正常走路。
  贺光辉带领的介入科团队每年都有新的技术创新,年手术量从最初的200台,猛增到2200台。其中疑难复杂大咯血的介入治疗量居潍坊市首位,肺癌的综合微创介入治疗、各种复杂肺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肺动脉球囊扩张术填补了市级空白。

◥胡兆秋:为患者解除病痛,给他们生的希望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主任胡兆秋在呼吸病的治疗和研究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尽自己所能,帮患者脱离伤痛。从医30年,担任科主任19年,胡兆秋始终将“医生”这个职业作为执着追求的事业,用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深刻诠释医生的责任与担当,为呼吸疾病患者解除病痛、带来生的希望。
  20年前,有一位外地来的自幼便有哮喘的青年女患者,虽在多地不间断诊疗,哮喘发作仍重且频繁,并且对多种药物、环境甚至食品“过敏”,自述从不敢用化妆品,近10年未敢接触面食,已30岁未婚嫁生育。询问病史后,胡兆秋觉得患者的“过敏”可疑,主因是哮喘未得到规范诊疗,所以会不定时发作,而哮喘发作时恰好用着一些物品或食品,便被冤成了“过敏源”,患者已成“身心”共病。胡兆秋将分析告诉患者后,她却否定这样的分析,笃定自己真过敏,拒绝一些药物治疗。要打开“身心”病患的死循环,看来得用“谎招”了。胡兆秋漫不经心地告诉患者治过敏他最擅长,哮喘控制也没问题,并在5天后告诉患者她的“过敏症”治好了,可吃面食了。患者信以为真开始吃面食,没有任何不适。后来她的哮喘控制得不错,那些她认为的“过敏”也烟消云散,正常后的她也为人妻母了,如今儿子都上大学了,身在外地的她时不时还想起那个潍坊的“谎大夫”。
  胡兆秋坦言,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患者,医生不光需要高超的技能,还要真正看清患者的病症所在。对待不同的患者,就要用不同的疗法。他在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咳嗽、支气管扩张、肺部感染、肺间质疾病、气胸、胸腔积液等呼吸系统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经验,擅长呼吸衰竭病人的无创呼吸机的治疗,熟悉肺部肿瘤及睡眠呼吸疾病等的诊断及治疗。下一阶段,胡兆秋将带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同仁们进一步加强学科支撑体系建设,努力探索从呼吸疾病早期预防、终末期肺病救治,从常见病、危重症到后期康复的全套解决方案,造福广大患者。

◥张晓琦:“被患者需要”是幸福,更是鼓励
  “作为医生,被患者需要,是非常幸福的,而且更是一种鼓励。”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晓琦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一呼一吸,须臾之间便关乎生死。8月15日,张晓琦告诉记者,在她看来,工作再忙再累,只要患者能够恢复健康,一切便都值得。
  张晓琦说,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当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意义和价值,能将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达到最大程度,使自己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而这个理论,很好地印证了她的人生形态。
  张晓琦从医已经有30年的时间。行医多年的她渐渐感悟到:被患者需要是一种幸福,也是对医者莫大的鼓励。
  2017年,一位年轻的孕妇找到张晓琦,这位患者是怀双胞胎5个多月的发热患者,双肺弥漫病变、呼吸衰竭,半个月来都需要坐着睡觉,辗转于多家医院。而且这位患者是第三次做试管婴儿才成功怀孕,怀孕过程很是坎坷。想到这是三个生命,张晓琦勇敢地接受挑战。经过全院MDT讨论,最终成功救治了这位孕妇,之后,她生下一对健康的宝宝,两个孩子现在都已经上学了。逢年过节,孩子的父母就会带着他们前来看望张晓琦,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已经成为朋友,患者的情谊也让张晓琦感到很温暖。
  坚守一个岗位,践行一份职责;守护一个生命,万家灯火团圆。张晓琦用爱和奉献为患者的生命安全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她说,作为医生,思想观念要不断提升和改变,要让群众尽早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王述波:珍惜每一次相遇,感受每一次感动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胸外科主任王述波从医已经35年的时间,想起五年前的一个小故事,他还是满满的感动。
  2019年,一名20岁的女孩胸闷憋气,到门诊时说句话都断断续续。经过检查诊断,患者胸腔内有一个巨大的肿瘤压迫肺部。王述波让患者住院手术,她却说没钱做手术。她是一名外省人,爸妈都有病,弟弟还在上学,自己已经憋气三年了,一直在超市坚持上班,这次实在坚持不住了才来医院就诊。说完女孩泪如雨下。王述波也很纠结,患者的肿瘤这么大,风险很高,家属来不了,又没有足够的费用,万一出现问题怎么办?但又一想,这个女孩不做手术很快就会出现生命危险,有机会就不要失去。王述波跟她说:“别怕有我,先住下院,我来想办法。”女孩住院后,考虑到肿瘤巨大,团队成员反复讨论手术方案,尽量降低风险。家属来不了,医护人员就一起陪床,一起照顾女孩……终于,手术做完了,胸腔内一个重达五斤的纵隔肿瘤顺利摘除……女孩慢慢康复了。出院的时候,王述波和科室的医护人员给女孩捐款结账。女孩走的时候,走到他和护士长面前,眼含热泪深深鞠了一躬,说了一句:“谢谢主任,谢谢所有的医生护士们,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那一刻,王述波的眼眶也湿润了。目前,患者已正常地工作与生活,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每当复查时都会来与王述波打个招呼。看着她的笑脸,王述波也感恩这场相遇,让他体会到这份职业的幸福感。正是患者的信任,让他更加义无反顾。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胸外科是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全科医护人员以学科建设、新技术引进和创新为切入点,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现已形成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学科。近年来,胸外科开展了气管支气管成形术,肺、食管联合切除手术,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胸腔镜下袖式切除、人工胸骨移植手术、食管癌二切口、三切口,二、三野淋巴清扫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居国内领先水平。

◥潘建亮:与死神较劲的“生命守护人”
  医师节前夕,记者采访了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潘建亮。
  8月14日早上7点多,潘建亮来到医院。到科室后,他认真查看病人的指标,并向值班管床的医生护士了解情况;查房后,他会查看有没有病人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24年来,潘建亮怀揣医学梦想,利用所学的知识结合临床工作,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学誓言。
  在ICU,时间就是生命。潘建亮作为重症医学科负责人,有时候很难做到工作家庭两不误,科室危重病人多,需要随时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休班对他来说是比较“奢侈”的一件事,对家人总是抱歉多、陪伴少,常常在休班时间被一个电话叫到工作岗位上去。潘建亮的办公室里放了一张行军床,19年来,他从未休过完整的节假日。
  2018年,科室收治了一名急诊送来的病人,患者多发伤导致创伤性休克,病情凶险,急需大量输血。恰逢血源紧张,又联系不到患者家属。紧急时刻潘建亮第一个报名献血,同时组织科里医护人员进行集体献血,第一时间保证了患者能够及时得到输血治疗。这个患者住院时间长,后续救治需要较多医药费。潘建亮组织科室进行捐款,让患者得到充分治疗。最后患者顺利出院,还送来锦旗对医院表示感谢。
  10年来,潘建亮的科室共收治危重病人4000余名,抢救成功率达80%以上。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潘建亮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团队的力量则是无穷的。他在做好自身业务的同时带头成立医院青年医护沙龙,搭建了医院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同时积极开展各种主题学术交流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12期青年医护沙龙,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ICU这个生命的战场上,潘建亮只是我市众多医生的一个缩影,正是有了他们,才照亮了患者前行的道路,才给予了患者战胜病魔的勇气与希望。
  (本版稿件由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路欣 常方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