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馄饨”暖胃更暖心

(2024年09月02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宇琪
爱心
档案

一碗馄饨
温暖老人心

  8月29日,潍坊女人帮义工公益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为坊子区的困境老人送去一碗碗热腾腾、香气扑鼻的爱心馄饨。老人们吃着馄饨,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他们纷纷表示,志愿者送来的馄饨不仅是餐食,更是温暖的关怀。
  为困境老人送馄饨是潍坊女人帮义工公益服务中心志愿服务项目“一碗馄饨”的一部分。项目链接爱心商家,招募志愿者、志愿家庭组建志愿服务队,通过“五社联动”,关注、关爱困境老人,为老人提供食物、陪伴、心理慰藉、卫生清理等服务。目前,项目共开展服务40余次,参与志愿者达600余人次。
暖心
故事

故事一:
“志愿红”让困境老人的生活重燃希望

  今年75岁的张女士是坊子区人,目前与自己四十多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她儿子因十几年前遭遇车祸,脑部受伤严重,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顾。每天早上,张女士先为儿子做好营养早餐,然后按时拿出药瓶,耐心地哄着儿子服下药片。每当儿子病情发作,张女士总是尽快冲上前,用她瘦弱的身躯紧紧抱住儿子,给予他最坚实的依靠和安慰。在那些漫长的夜晚,张女士的眼中常含泪水,几度放弃生活的希望。潍坊女人帮义工公益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在了解了张女士与其儿子的情况后,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一个周末的中午,志愿者们带着热气腾腾的馄饨,敲响了张女士的家门。那一刻,空气中弥漫着的不仅仅是食物的香气,更是人间真挚的温情。志愿者们耐心倾听张女士的故事,眼中满是心疼与敬佩。他们知道,自己能做的远不止于此。
  于是,一场爱心接力悄然展开。志愿者们四处奔走,联系专业的护理机构,为张女士的儿子争取到一个宝贵的名额。更令人感动的是,当得知张女士家庭的经济状况后,护理机构主动降低费用。儿子住进护理机构的那天,张女士紧紧握住志愿者的手,嘴角挂着微笑,泪水却在眼眶里打转。那一刻,张女士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心中充满了感激与释然。
  从此以后,张女士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当看到儿子病情逐渐好转时,她更是开心地逢人就说:“多亏了潍坊女人帮义工公益服务中心的志愿者,让我的生活开出了爱与希望的花朵。”
故事二:
他们用关怀为陷入“黑暗”的家庭重新“着色”

  今年72岁的李女士家住坊子区,几年前儿子因病不幸离世,而后儿媳改嫁,留下年幼的孙女小欣(化名)与她和老伴一起生活。去年,李女士的老伴也因病去世,留下李女士与小欣一同生活。因为家庭发生的重大变故,小欣变得沉默孤僻,也不再爱学习,这让李女士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无助。潍坊女人帮义工公益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了解到李女士的困境,决定为李女士和小欣提供全面的帮助。
  最先走进小欣世界的是志愿者小王,她总是保持着温暖的笑容与耐心的态度。在一次次心理疏导中,小王以一位大姐姐的身份,用自己的故事慢慢敲开了小欣紧闭的心扉。她们一起听音乐、看电影,在家中的院子里种下希望的小树苗,和李女士手牵手散步。同时,其他志愿者还设立学习小组,为小欣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每当夜幕降临,李女士家中的小书房就亮起灯,屋中则是小欣和志愿者们共同学习的身影。从最初的畏难情绪到后来的主动探索,小欣的成绩稳步提升,她的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最让李女士感动的是,志愿者们还策划了一系列家庭活动,鼓励她和孙女共同参与。每到周末,厨房里弥漫着大家合作烹饪的香气,笑声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温馨的生活乐章。在社区的公益活动中,小欣与志愿者一起为独居老人送温暖,帮助清理街道,这些经历让小欣学会了感恩与回馈,也让李女士看到了孙女身上的成长与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女士内心不再忧愁。她看着孙女在阳光下奔跑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感激。她知道,是这些善良的志愿者,用爱和关怀为她们的生活重新“着色”,让这个曾经陷入“黑暗”的家庭再次出现了生机与希望。
城市温度
“志”在心中,“愿”在行动
◎孙瑞荣

  爱的力量总能感染人,潍坊女人帮义工公益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聚焦群众的所需所盼,精心设计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活动项目,为人们送去温暖、带来便利。
  事虽小,情义浓。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传递出大大的正能量。广大志愿者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更为社会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如今,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活跃在社会公益事业中。
  一座城市,因为有爱,才变得更加温暖和令人向往。潍坊是全国文明城市,也是一座志愿之城,平均每6个潍坊人,就有一名志愿者。人好,不仅成为这座城市软实力的一部分,更让爱与温暖成为潍坊的硬核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