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潍坊日报社、潍坊电视台、潍坊人民广播电台相继成立,成为宣传舆论主阵地。1984年7月,中共潍坊市委机关报《潍坊日报》创刊;1984年9月,潍坊电视台成立;1985年1月,潍坊人民广播电台建成;2001年,潍坊广播电视总台成立。各媒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新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大力推进与新媒体融合,弘扬主旋律、引聚正能量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37.潍坊创立“国际风筝会”等节会品牌。1984年4月1日,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至2024年已连续成功举办41届,成为国内连续举办时间最长、最有国际影响力的风筝盛会。以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举办为起点,潍坊市大力发展节会经济,陆续创立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鲁台经贸洽谈会、中日韩产业博览会、潍坊发展大会、中国(青州)花卉博览交易会、昌邑绿博会、中国(昌乐)国际宝石节、中国建博会(临朐)等全国知名节会品牌,2023年创新举办了潍坊风筝嘉年华。同时,注重创新办会模式,打开了城市开放发展新格局,带动提升了全市对外开放水平。
38.诸城探索“商品经济大合唱”和“贸工农一体化”。从1984年开始,诸城首先从对全县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外贸、商业、供销、烟草、粮食、物资等部门抓起,发挥其流通主渠道作用,为农民发展商品生产提供全面服务。继而又抓了农业、科技、交通、金融、政法、工商等各部门,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商品经济大合唱”的局面,从而唱活了全县经济,深化了农村改革,使全县农工商贸得以协调发展,生产流通相互促进,构建起相互协调的新型经济关系。1987年6月,省委、省政府在诸城召开现场会,总结和推广诸城经验,国内主要新闻媒体都做了报道。从此诸城“商品经济大合唱”名扬全国。1987年前后,诸城市委、市政府认真总结完善诸城市外贸公司实行“四到门、三赊销、两公开、一结算”系列化服务,发展肉鸡出口生产的经验,在全市推行“贸工农一体化”,即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以农副产品加工经营企业为龙头,以千家万户家庭经营为基础,通过社会化服务和利益吸引,使农工商贸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探索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途径,建立起较高层次的大农业系列化服务体系。1990年7月,全省农村工作座谈会在诸城召开,推广诸城“贸工农一体化”的经验。1997年7月,全国地县外贸企业改革与发展现场会在诸城召开。
39.寿光探索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和蔬菜产业,成为“中国蔬菜之乡”和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寿光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并针对卖菜难问题,建起占地20亩的九巷蔬菜批发市场,辐射带动了蔬菜生产和流通交易。1989年开始,在全县推广三元朱村创建“冬暖式”大棚经验,引发了全市乃至全国的“绿色革命”,结束了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寿光被命名为“中国蔬菜之乡”。经过多年的发展,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已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蔬菜标准形成中心。
40.设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开启“引进来”发展新篇章。1985年,潍坊毛巾厂、侨光织造有限公司、鲁源贸易公司、南洋贸易公司、省畜产分公司正式成立中外合资企业——潍坊联侨毛纺织造有限公司,总投资250万美元,这是潍坊市首家中外合资企业。之后,潍坊市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发展速度持续加快。截至2023年底,累计设立外资企业4181个,合同外资435.6亿美元,32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潍坊投资项目61个。引进来步伐不断加快,带来了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市场渠道等国际优质要素资源,一大批企业在与跨国公司合作与竞争中,提升了国际化能力和水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