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昉(460年-508年),字彦升,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乐安博昌(今山东潍坊寿光市)人。仕于宋、南齐、梁诸朝。《南史》《梁书》有传。任昉幼即聪悟,8岁能写文章,16岁即被聘请为丹阳主簿。他写文章一遍成稿,不须修改,深为当时一代词宗沈约所推称。为文以表、奏、书、启诸体擅名,而沈约以诗著称,有“任笔沈诗”之誉。
任昉
齐明帝时,任昉任太子步兵校尉,掌东宫书记,中书郎,司徒右长史。梁武帝任命他为骠骑记室参军,主持文翰书记:拜黄门侍郎、吏部郎,后来出任义兴太守,召为御史中丞、秘书监,最后任新安太守。他为官清廉,从义兴调往新安时,船上只有米5斛,连一件拜会穿的衣服也没有,幸亏沈约送来裙衫,他才能登岸上任。自己不治家产,还常将财物分送亲友,拿私俸粮米救济饥民。临终前,遗言不许带新安一物还都,杂木为棺,旧衣入殓。他性情豁达,不修边幅,更不摆官架子,有时随便外出散步,遇到争讼的事便在路旁就地询察审理。“为政清省,吏民便之。”任昉死后,阖境百姓痛惜,在城南为他建祠堂,按时祭祀。梁武帝听到他去世的消息,立即扔掉正吃着的珍品西苑绿沈瓜,十分悲痛,追赠他为太常卿,谥敬子。
任昉著《杂传》247卷,《地记》252卷,文章33卷,可惜大多数散佚。现存明代张溥辑有《任彦升集》。
(资料来源《潍坊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