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陆菁菁
在峡山区的一片田地里,大豆玉米可以共用同一种除草剂,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更加高效。12月3日,记者在峡山湖畔的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见到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洁田模式课题组长、潍坊市大豆玉米分子设计育种与带状复合种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冯铃洋博士。自2021年来到潍坊,他将一片热忱倾注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领域。
冯铃洋1989年出生,四川南充人,在四川农业大学学的农学相关专业,一直从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研究。复合种植的玉米需要耐密、大豆需要耐阴,两个作物需要耐相同的除草剂,而适于复合种植的育种一直是短板。如果在育种上能攻克困难,那么复合种植的优势将展现出来,能更好地为国家战略和农民增收服务。
提及来潍坊的缘起,冯铃洋激动不已。他了解到光生物学界的大咖级领军人物——邓兴旺院士也在做类似的研究,一直梦想有一天能得到他的指导。“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召开时,我的导师杨老师与邓院士讨论过相关课题。2020年,杨老师带我赴深圳拜访邓院士,谈到我可以到潍坊从事复合种植育种工作。”冯铃洋说。
2021年4月,冯铃洋给邓兴旺发邮件,表达了想跟随他学习、攻克大豆玉米除草剂不兼容难题的想法。没想到邓院士回复:“赶紧来,我给你留了50亩地呢!”就这样,那年6月博士授位后,冯铃洋背上行囊,直奔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
当天上午面试完,下午邓兴旺把冯铃洋带到谢戈庄的一片田地说:“小冯,这块地就是你的了,复合种植能否全面开花就靠你了。”
一没有播种机,二不认识人,冯铃洋只能托村支书帮忙找农机手。当地的玉米行间距是60厘米,面对冯铃洋提出的40厘米行距,大家都摇头摆手。终于,播种的李师傅愿意改良播种机,配合播种。播种玉米的问题解决了,但还缺少大豆播种机。冯铃洋在网上订购了两台手扶式推耧,没白没黑地在地里推了一个星期。
“咦,这不是玉米大豆套播吗?”冯铃洋的埋头苦干引来旁边大伯的“围观”。攀谈得知,这位大伯曾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玉米435公斤、大豆100公斤的亩产量拿过当时种粮比武的冠军。他对冯铃洋说:“青年啊,你这样种不行。玉米太密,要倒伏。”那时的冯铃洋对潍坊的气候、土壤等都不了解,但凭多年的积淀,他心里还是有底气的。他说:“不会的,到时候种出的玉米比您说的亩产还要多250公斤呢。”
此后,大伯经常来看一下地里大豆玉米的长势。收获时,冯铃洋在村民们新奇的目光中完成了秋收——每亩收获玉米730公斤、大豆160公斤。
2022年是我国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第一年,也是冯铃洋来潍坊的第二年。有了这片“自留地”的经验,他在安徽、河南等省也设立了试验示范田。他指导开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2023年高密玉米亩产量达769公斤、大豆亩产量达142公斤,综合产量山东省第一;2024年淄博临淄玉米亩产量达607公斤、大豆亩产量达163公斤,大豆产量山东省第一。2024年,已经有玉米新品种报审,耐玉米除草剂的大豆品种也在路上。
如今,冯铃洋是农业农村部全国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专家组成员,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部生物育种重大专项等科技项目7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发表SCI论文37篇,获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6项,参与形成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关键技术连续12年作为国家农业主推技术。
有多年的热爱作原动力,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冯铃洋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他感恩在潍坊遇到的一切,在心里已经将这里当作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