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杰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是关键。
在潍坊,“三个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进入新时代,我市把推进共同富裕作为拓展创新“三个模式”的新目标,立足共富所向、群众所需,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引领保障共同富裕落实落地。
选育“头雁”带领共富、“四社共建”兴业共富、精准帮扶助力共富、模式输出共赢共富,我市因地制宜、精准开方,打破制约村庄发展的“铜墙铁壁”,将新希望播种在广袤田间,让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共富经济的版图越拓越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共富成果越来越多。
选育“头雁”带领共富
通衢连阡陌,村居美景如诗画。漫步昌乐县五图街道庵上湖村,一半烟火一半诗意,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教育培训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间,乡村振兴弹奏出最动人的音符。
一个曾经无资源、无区位、更无产业优势的穷村、弱村,是如何转身成为一个户均年收入超1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达140万元的“全国文明村”的?“我认为庵上湖实现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了党的领导,以党建引领抓发展、强治理。”庵上湖村党支部书记赵继斌总结。
作为“领头雁”,赵继斌既是乡村振兴的带头人,也是具体实践者,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推行“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抓产业推动村庄长效发展,抓治理培树和谐文明村风,让致富的路越走越宽。
一粒种子可以唤醒一片泥土,一个党支部可以带动一方经济。为让庵上湖这样的强村发挥带动作用,让更多村庄享受到高质量发展红利,五图街道围绕庵上湖村划定周边20平方公里、覆盖23个自然村1.3万人建设方庵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并成立了产业发展党委,赵继斌兼任片区党委副书记。“联村共富,支部联建是首要一环,就是让一村发展优势转化为23个村集中连片的发展动能。”赵继斌表示。
扎根农村,富裕一方百姓。在潍坊,不仅有昌乐县庵上湖村赵继斌、坊子区洼里村刘向东、安丘市谋家河村李学海等这些名声在外的“领头雁”,还有许多在默默奉献的“领头雁”,他们像潍坊大地上的星火,点燃了广袤田野上的创新元素,升腾起奋进的力量。
跑出共富“加速度”,“领头雁”之于一方水土、一方群众的重要性被一再证明。我市实施“头雁领航工程”,着力打造堪当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重任的镇、村带头人队伍;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镇街党政正职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大力选拔政治过硬、热爱“三农”、熟悉基层、善抓党建的优秀干部到镇街特别是山区镇、库区镇、偏远镇担任党委书记;深化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专业化管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全市涌现出一大批新时代王乐义式的“领头雁”,在圆梦乡村共富的沃野上大展身手、各领风骚。
“四社共建”兴业共富
从“土里刨食”的传统农业到“土里掘金”的乡村振兴典范,变化不可谓不大,怎么做到的?近日,记者带着问号走进青州市何官镇南小王村。通过与村党支部书记孙国贞面对面交流以及实地采访,“问号”渐渐变成了“叹号”,原来,答案藏在“四社共建”里。
“四社”是指农村社区(村)、供销社、农民合作社、农村信用社(金融机构)。近年来,南小王村积极探索发展土地合作社经营管理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探索逐步推动土地集约化、管理智慧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片区化的“四化”融合机制。
“2008年9月,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供销社以技术入股,我们成立了青州第一家由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晟丰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信用社贷款提供启动资金,发展高效农业,村集体年收入100余万元,户均增收3.5万元。”据孙国贞介绍,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5000亩,建成高标准蔬菜大棚1080个。在4月23日发布的第一批潍坊市数字农业十大典型应用场景中,南小王村“物联网+设施蔬菜”模式名列其中。
农业产业的升级,离不开项目。“这几年我们相继引进天禄农业、泽远食品等龙头企业,打造起一个集蔬菜育、产、储、工、运、销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年产值6.5亿元。”孙国贞说。
从单一种粮到走出一条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从千方百计卖菜到坐在田间地头就能把菜卖到全国各地,从以前村民四处打工到如今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跑的南小王村让村民过上了好日子。“我们村不但建起了居民楼、助老食堂,还有老年幸福院,村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免费入住。”村民杨秀花直言生活是越来越有奔头。
强村富民,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南小王村再添新实践,“四社共建”映红了村民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探索“党建统领、四社共建”助推共同富裕新模式,潍坊充分发挥农村社区(村)的组织优势、供销社的资源优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经营优势和农村信用社(银行)的金融优势,通过村社共建、大田托管、信用互助等10种形式,大力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目前,全市已建设“党建统领、四社共建”示范点181处、示范社区(村)803个。今年以来,服务农民19万户,带动村集体增收5711万元、村民增收1.6亿元。
“模式输出”共赢共富
作为蔬菜产业大市,如何充分发挥设施农业这一特殊优势,让模式输出遍地开花?寿光有答案。
前不久,内蒙古首个“寿光模式”对外输出标准化设施农业园区项目——山东寿光·兴安农垦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项目在兴安盟正式开工,这一创新举措,标志着兴安盟与寿光市在农业领域的深度合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近年来,寿光市以蔬菜产业跨区域党建为引领,通过‘党建搭台,蔬菜唱戏’,充分发挥寿光蔬菜全产业链优势,全面推动模式、标准、技术输出,实现了项目共建、人才共育、群众共富。目前,已与雄安新区、重庆开州、湖北黄冈、新疆喀什、西藏白朗等30多个地区开展联建,在外建设超过100亩的园区达到99个,常年有8000多名农民技术员在外地指导蔬菜种植,全国新建蔬菜大棚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寿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洪科表示。
跨越山川大海,共享“致富密码”,寿光市创新“党建引领+项目牵引”机制,全方位推动“模式输出”;创新“标准制定+示范推广”机制,全领域推动“标准输出”;创新“多方联动+全程服务”机制,全链条推动“技术输出”。
为帮助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发展蔬菜产业,寿光市连续3年承办日喀则市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承接5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到寿光挂职锻炼,择优输送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10余名技术员,手把手教当地群众种植蔬菜。目前,日喀则市白朗县建设蔬菜大棚2200多个,种植面积1.7万亩,以1.28%的可耕地产出了占农牧业总量41%的效益,成为西藏名副其实的“菜篮子”。
“从2022年开始,我们村与雄安新区东垒头村以‘支部联建、产业共建’的方式,合作共建现代化智慧农业园区,由我们村提供从园区建设、种植管理到蔬菜销售的全链条服务,仅一年的时间就帮助东垒头村14户农户年增收20万元以上。”刚被表彰为潍坊市“兴村治社好书记”的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告诉记者。
为推动“寿光模式”在雄安新区落地,寿光选派3名熟悉农业的正科级干部到雄安挂职,分2期举办雄安新区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首批6个村结对共建的450亩蔬菜园区已建成投用。
不教会不撤离,不丰收不脱钩。据了解,下一步,寿光市将大力实施“农业再出发”行动,以蔬菜产业跨区域党建为引领,持续实施“贾思勰·新农人行动”,让“寿光模式”“绿”播全国。
一地富了不算富,全国都富才算富,“寿光模式”花开全国只是潍坊模式输出的一个缩影。眼下,潍坊正以开放的胸襟、共赢的思维输出“三个模式”,带动更多地区、更多农民共同富裕。
发展未有穷期,新征程上,潍坊初心如磐、笃行致远。